
【點新聞報道】近日有報道指,有市民在接受懷疑非醫療專業人員提供的「正骨」服務後受傷,就此衞生署呼籲市民在接受醫療服務前,務必確認服務提供者的資格,否則可能導致加重病情或受傷。「正骨」是什麼?「正骨」可以治療哪些疾病?「正骨」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點新聞整理有關正骨治療的實用知識,與大家分享。
正骨是什麼?
正骨泛指中醫師利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正骨」為專科名,是診治損傷的專科,也是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

正骨可以令骨頭復位?
正骨復位是一種中醫療法,正骨復位通過專業的手法調整骨骼的位置,恢復骨骼的正常狀態,以改善相關症狀。它可以調整骨骼的錯位、糾正關節紊亂、改善骨骼的穩定性,從而緩解疼痛和恢復功能。
以下患者應避免接受正骨治療
■ 患有各種急、慢性傳染病。
■ 患有各種感染性化膿性疾病和結核性關節炎。
■ 診斷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或伴有脊髓症狀患者,有可能加劇脊髓損傷。
■ 有各種惡性腫瘤、潰瘍、燒傷、燙傷及皮膚病的患者。
■ 患有胃、十二指腸等急性穿孔和各種出血性疾病,或服用血液稀釋藥物治療者。
■ 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 醉酒者、嚴重的精神病患者。
■ 行經期間、懷孕婦女。
■ 年老體弱、不宜重手法刺激者。
■ 極度疲勞和空腹飢餓的患者。
■ 中風患者、關節炎患者、骨質疏鬆症病患、正服用血液稀釋藥物患者。
■ 所有脊柱疾病,並且對於嚴重的脊柱側彎、脊髓型頸椎病、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等疾病患者。
非合資格正骨治療後果
若經非合資格正骨治療人士進行正骨,用錯力度或對病史未有全面認識即強行整復,可造成椎間盤突出症、馬尾症候群、中風,以及椎動脈剝離等嚴重後遺症。
可以治療什麼疾病?
■ 肌腱損傷:部分肌腱斷裂者可使用適當的手法理筋,將斷裂的組織撫順理直,再加以固定,可減輕疼痛並有利於斷端生長愈合。 若肌肉、肌腱、韌帶完全破裂者則須手術縫合才能重建。
■ 肌腱滑脫:在疼痛部位能觸摸到條索樣隆起,伴有嚴重障礙關節活動,若治療失當,可發展成肌腱炎,產生黏連,故應及早施用手法,使其回到正常生理位置。
■ 各種關節的脫位、半脫位:在正骨後根據不同情況配合固定、敷藥、服藥等治療以加速恢復。
■ 新傷骨折:主要是閉合性骨折。
一定要「啪啪」聲?
近年在網上出現了不少正骨過程影片,會看到由中醫或正骨師進行「lock頸」、扭腰等手法。影片片段中傳出此起彼落的「啪」聲,客人亦表現很享受此過程,而且正骨又俗稱「啪骨」,令部分人誤以為愈多「啪」聲愈有效。其實,之所以會出現「啪」的聲響是因為正骨復位時,關節有機會形成負壓,導致關節液中的氣體爆破。然而,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此情況,所以不應盲目追求聲響。
常見問題
1. 前傾、O形腿、駝背等可透過正骨治療嗎?
久坐辦公室、缺乏運動、使用錯誤重訓方法、產後腹部肌力未回復、長期姿勢不正確、腹部肌力不足、肌肉過度伸展或過度緊繃,都可導致骨盆前傾。正骨是針對骨骼、關節位移的治療。配合推拿放鬆緊張肌肉,透過了解發病原因、排除內科疾病引起的骨骼問題,長期治療是可以改善骨盆前傾、O形腿和駝背的症狀。
2. 正骨後為什麼會感到酸脹、疲累?
部分人正骨後會感到酸脹、疲累1至3天,小部分人會持續3至7天。建議正骨後休息2天。至於正骨後酸脹、疲累的程度與正骨前的關節錯位程度成正比。正骨前關節錯位愈嚴重,正骨後的酸脹、疲累愈明顯。隨着治療次數增加,關節錯位程度減少,正骨後的酸脹、疲累感會逐次遞減。
3. 要治多久才會好?
因人、因症狀持續時間、因病情嚴重程度而異,一般而言:
■ 患者醫從性愈高、紀律愈好,愈快治好。
■ 症狀持續時間愈短,愈快治好。
■ 病情愈輕,愈快治好。
■ 年齡愈小,愈快治好。
(來源:香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