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稅制優勢資金自由 藝術品投資顯港家辦優勢

藝術投資佔在外國家族辦公室資產可達40%。圖為早前於倫敦舉行的畫家Avidyā之畫展。

近年越來越多家族辦公室將藝術品納入投資選項,更有不少亞洲富裕千禧世代入市投資藝術品。過去五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貿易總額大幅上升80%,吸引世界各地不少藝術品拍賣行、畫廊等來香港開展業務或舉行畫展等。有畫廊負責人認為,香港奉行低稅制,資金出入境自由,又沒有增值稅及遺產稅,的確是利好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惟藝術投資始終有風險,建議特區政府需要加強市民對藝術品投資知識教育,與內地各省市、以至海外博物館加強合作展出更多古今中外藝術展品,提升藝術鑑賞文化氛圍,並認為藝術投資於家族辦公室的投資角色應以傳承為主。

The Oneness Gallery畫廊負責 人陳嘉雯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出:「香港最大優勢是奉行低稅制,在英國要賣一幅畫予當地人,當地人要付20%增值稅,但在香港買畫則不用付增值稅,加上香港沒有遺產稅,又多國際藝術品拍賣行,流通性高,兼具背靠中國內地及聯通世界的地利優勢,令香港可以成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國際三大藝術品市場之一。」根據特區政府數據顯示,過去五年(2019至2023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貿易總額大幅上升80%,由584.95億升至1,054.65億港元,佔貨品整體貿易總額的百分比由0.7%升至1.2%。

調查:藝術收藏品佔家辦資產13.4%

以往家族辦公室資產一般以房地產、股票、債券為主,近年越來越多的家族辦公室將藝術品納入投資選項,當成分散投資的選項,甚至以此作為對沖經濟不景氣或保本的投資工具。根據財富管理顧問Deloitte Private和ArtTactic的分析,截至2022年,全球最富有的個人所擁有的藝術品和收藏品,價值總計近2.2萬億美元,並估計到2026年升至近2.9萬億美元。此外,對家族辦公室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藝術品和收藏品佔家族辦公室資產約13.4%。

陳嘉雯指出,在外國,藝術投資佔家族辦公室資產甚至高達40%,他們多將藝術品以傳承為主,令子孫們可以透過不同藝術品來了解歷史、文化的知識和研究。她表示,目前市場上交投最活躍的畫作價位約40萬至50萬元,除富豪家族投資者入市,近年亦有中產階層入市。

然而,她認為,藝術投資最重要是投資者對相關藝術品要有一定知識,尤其是買入的藝術品必須是自己真心喜愛的,要了解其背景、來源,而並非只單從看回報,或者人云亦云,只單看拍賣行指數來進行投資,否則好容易變成投機,甚至容易墮入騙局。

香港可以加強海內外合作,舉辦不同類型的古今中外藝術展覽,提升市民藝術文化的氛圍。(資料圖片)

學校應提升新一代藝術文化氛圍

「在外國,學校早已有藝術鑑賞及考古等課程,他們對藝術品背後的故事、意念會好深入了解,加上有不同類型的藝術博物館讓學生及市民參觀,令他們可以將藝術文化氛圍普及化,加深鑑賞能力。相對而言,香港在藝術文化的氛圍相對較薄弱,可能因為香港居住環境普遍較細,想買幅畫在家中掛起來欣賞,實在是一個奢望;或者有部分愛好者買入畫作後,都只能儲放於儲存倉,又如何可以能夠好好來欣賞以至鑑賞?即使是藝術博物館內的展品亦不夠多元化。」她認為,香港可與內地各省市、以至海外博物館加強合作,輪流展出不同類型的古今中外藝術展品,本港學校亦可以加入關於藝術鑑賞的培養課程,提升新一代的藝術鑑賞文化氛圍。

陳嘉雯表示,之前曾參觀過香港一些畫展,當查詢相關的畫作所表達的意義時, 策展人竟向她說:「你自己想到是什麼意義便是了!」這回應令她感到十分好笑。「作為策展人,必須清楚了解相關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意思,才可以向欣賞者解釋作品的真正意義及價值!」

買入要謹慎 多做功課分析了解

事實上,藝術品投資要非常謹慎,因為不是所有藝術收藏品的價值都「只升不降」,最重要是投資人對藝術品的認識和眼光。藝術品購入的渠道主要來自藝術家、畫廊及拍賣行,初級市場通常會是由藝術家直接售出,或是畫廊仲介交易,二次交易也會發生在畫廊或藝術經紀人手中,如果是名人作品有機會於拍賣行交易。若果要掌握投資方向,就要多看分析研究了解當代藝術趨勢與發展。

陳嘉雯指出:「不久前在倫敦舉行的畫展,曾經試過有個客前來參觀,竟不問價,卻要求我即場連畫框拆下賣幅畫作俾佢!我就是不賣給他!」她認為,這個客連畫作的背後意思都未了解過,並非真正欣賞這幅畫作,坦言「錢是重要,但並非最重要!」

藝術投資注意點

一 注意藝術品的來源。如果無從得知上手物主是誰,或這件藝術品來歷不明,那便千萬不要沾手。因有可能上手物主是從非法渠道得來,風險之高可以想像。而且,來歷不明的藝術藏品很可能是贋品。

二 若自身對藝術品的估價一知半解,需要借助專家或者憑借自身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判斷。藝術品投資往往價值不菲,初涉此領域的大概率要交足「學費」,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抗壓性。

三 藝術品投資除涉龐大的投資資金,還有很多其他成本,包括向拍賣行或畫廊繳付可觀的佣金和手續費,還有運輸費用。另一方面,交易亦有一些潛在或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包括運載損壞風險等。再加上藝術品市場的流通性低,不容易快速套現,往往「有價無市」,這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Avidyā的畫作《自欺欺人(愛在空氣中)》(左)及《夏天》(右)將於10月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出。

畫展藝術品 1萬元可入門

本身是收藏家的陳嘉雯去年於英國創辦The Oneness Gallery畫廊,開業短短一年已達到消費者要向政府支付20%增值稅的要求,足見其畫廊生意也不俗。據了解,在英國開設畫廊,每一年累積銷售額達9萬英鎊(約90萬港元),到畫廊買畫的消費者便要向政府支付20%增值稅。

盼藝術家轉售權制度全球化

「開畫廊主要是希望幫助到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畫家。」陳嘉雯直言好多畫家其實家境貧困,生活拮据,要靠賣畫維生,自己因而萌生開設畫廊的意念,透過與畫家拆分利潤賣畫,既幫助到畫作找到好歸宿,又解決到畫家的生活需要。」長遠而言,她更希望藝術家轉售權制度全球化,令畫家的作品一旦再轉售或被商業化時,畫家仍可收取版權稅,生活得到保障。

藝術家轉售權最早誕生於1920年的法國,用意在於透過立法規定公開轉賣藝術品的交易行為,須按照一定比例(通常為售出藝術品增值部分的3%至5%)徵收。根據歐盟的《Artist's Resale Right Directive》(藝術家轉售權指令),在特定條件下,在世藝術家之作品每次透過藝術市場專業人員於歐盟或英國售出時,藝術家均有權收取轉售權利金。歐盟在2001年通過的指令要求所有歐盟國家都要實施追續權,目前它已經在全球70多個國家存在。

陳嘉雯續稱,今年其畫廊會在倫敦、香港及多倫多舉行畫家Avidyā之「無明?明?」畫展。其中,倫敦畫展經已完成,9月會在多倫多展出,10月移師至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行。樂於助人的陳嘉雯一直以來都會撥出自己一成至兩成收益作慈善用途,今次巡迴畫展的收益也不例外。

原創畫作要一年時間創作

今次計劃在香港展出22幅畫作,基於保安理由,部分為專業微噴版,價格由專業微噴版的1萬港元到原作50萬港元不等。她指出,一幅原創畫作至少要用上一年時間來創作,如果是油畫因要一層一層畫,再加上保護層及上油,不單只要用畫筆,還要用上畫刀,售價一般會再貴一些。

Avidyā只是畫家的別名,她認為:「畢加索、梵高的作品自然多人追捧,標價更會是天價!然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畫家的畫功其實都可以媲美大師級,希望到場參觀者可以用欣賞眼光來觀賞,而非靠名人效應。」

在港發展多年的佳士得9月遷往中環The Henderson共5萬方呎樓面。(資料圖片)

環球藝術銷售跌4% 中國一枝獨秀

中國藝術市場持續向好,亦利好香港藝術市場發展。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聯合發布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儘管按年下調4%至650億美元,但仍高於2019年疫情前水平(644億美元),充分展示市場軔力。在高利率、通貨膨脹和政治不穩定等因素的影響下,高端藝術市場增長放緩,但交易量顯著增長4%。其中,較低價位的藝術品銷售尤其活躍,為這個細分市場的藝術經銷商和拍賣行創造更為活躍的交易環境。

至於中國藝術市場在2023年銷售增長9%至122億美元,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佔總體市場19%。美國藝術市場於2022年銷售高達302億美元,達歷史高峰後,2023年因市場放緩而下調10%至272億美元,但仍然保持全球藝術市場的領先地位,佔整體銷售價值42%。至於英國藝術市場在2023年下降8%至109億美元,降至第三位,市場份額為17%。

年輕收藏家推動市場需求

報告亦指,年輕收藏家持續推動藝術品需求,2023年上半年,亞洲富裕的千禧世代在藝術品和古董的支出中位數將近6萬美元,而Z世代的支出為5.6萬美元。

自201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首次落戶香港以來,已成為視覺藝術的國際盛事,拍賣行富藝斯亦於去年在西九文化區設立亞洲總部,另一間拍賣行邦瀚斯亦於10月在香港開設佔地2萬方呎總部,佳士得則於9月遷往中環The Henderson共5萬方呎樓面。

香港拍賣市場佔全球近1/4

香港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亦從2019年的17.5%增至2020年的23.2%,首次超越倫敦,僅次紐約,成為世界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之一。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在2022年,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藝術品、古董及工藝品界別的機構單位數目約為6,870間。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梁悅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稅制優勢資金自由 藝術品投資顯港家辦優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