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本港2023自殺率創10年新高 教你辨別自殺徵兆 關懷化危機

縱然沒有精神病,但面對負面情緒,或許會令人感到無力招架,產生厭世的想法。到底人想自殺有什麼徵兆?精神健康一旦敲響警號又應如何應對?適逢每年的9月10日為「世界防止自殺日」,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講解自殺常見的徵兆,以及化解自殺危機的方法。

全球每年近70萬人死於自殺 平均每天近3人

全世界每年有近70萬人死於自殺,而根據香港死因裁判庭的報告顯示,2023年共有1092宗自殺死亡個案,創近10年新高,即平均每天有近3人死於自殺。每年的9月10日為「世界防止自殺日」,期間每數年更換一個主題,而2024至2026年的主題是「改變自殺的敘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意思是大家多認識、多做工夫,期望在自殺個案由出現徵兆到陷入絕望,再而至付諸實行的過程中,介入作出改變,令自殺不會發生,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留意相關的徵兆。

有自殺念頭的人需及早接受治療和輔導。

張漢奇表示,一般自殺前的行為,會明示或暗示一些念頭和計劃,包括交代一些東西和事情,例如平日自己很喜歡的物件、寵物等,會交託他人;又或分配財產,言語間好像是要交帶身後事等,又或過往未有機會做的事忽然現在很想做一次,諸如此類都有機會是萌生自殺念頭的信號。除了上述行為外,出現情緒低落、內疚、絕望、消沉、感到無助、無存在價值、覺得無人關心自己等也必須留意。

自殺個案近一半同情緒病有關 交代後事無端告別多為征兆

張漢奇指出,也有些較明顯和緊急的徵兆,例如和親友言談間透露會自殺,並提及時間、方法及身後事的安排,又或無端主動與親友告別等,若發覺身邊人有這些徵兆,建議盡快帶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有機會可「改變自殺的敘述」。

張漢奇提醒,有研究指出,自殺個案中,接近一半和情緒病有關,當中最常見是抑鬱症。抑鬱症現時主要靠幾個方案治療,最常用的是服食抗抑鬱藥。一般來說只要正確診斷和用藥,對病情的幫助很大,有機會最終可以停藥。

他建議,「世界防止自殺日」其中一項工作可以是提高大家的警覺性,認識哪些是正常的抑鬱情緒,哪些是真正有抑鬱症的警號。需明白哪些情況需要專業人士介入,諮詢醫生、心理學家等,及早接受評估和治療,不要越拖越後,令情況不可收拾,最後演變至傷害自己的結局。

自殺前的行為跡象:抑鬱焦慮缺乏支援

抑鬱症現時主要靠藥物治療。

抑鬱焦慮:很多的自殺個案是在情緒極度抑鬱時發生的。及早診治抑鬱症,可以減低他們傷害自己的危險。因為有不少人士在嚴重抑鬱時,會以為結束生命是唯一的出路。

孤立避世:孤立無援的人在缺乏支持和開導下,更感無助無望。刻意與親友疏離、自我封閉的人亦會更沉溺於消極無奈的想法。

憤怒怨懟:當他們對自己甚至對他人充滿憤怒和憎恨時,傷害自己和他人的風險亦可能較高。

酗酒或濫藥:有些人會意圖以酒精或藥物等,來處理不歡的情緒和生活上的轉變,卻弄巧反拙。胡亂服食藥物只會減低自制能力,令鬱鬱不歡的人失去分析解決問題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受幻覺操控:有些極度抑鬱的人可能會出現幻覺、幻聽和妄想等精神病徵,自尋短見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我們能做些什麼?主動關心勿輕視

■積極關懷十分重要。

表達關心與支持:嘗試向對方說:「我也許幫不了什麼,但我樂意傾聽,也願意陪伴你去求助!」

盡量開解:嘗試設身處地去感受他/她的情緒,認同他/她的感受,但需明確表達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透過你和他/她共同努力,一定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認識抑鬱症:大多數有自殺念頭的人都是情緒受困擾,未能應付突變或患上抑鬱症,感到自己無用,無助、無望。所以切忌責罵他們「不振作」或「為這些小事而傷心」,應鼓勵他們面對困境,求助以戰勝抑鬱。

陪伴在側:請安靜地陪他/她在身旁,平靜而溫柔的關懷總比胡亂的勸告如:「不要想那麼多了」、「忘記煩惱吧!」或喋喋不休來得實際和有效。

積極處理:不要忽視親友提出的自殺念頭,草率地叫他/她不要這樣做是不足夠的。相反,你應正面地問他/她是否有自殺的念頭,然後積極地處理,這才是適當的做法。坦誠討論反而令他們感受到你的關懷和注意。

尋求專業協助:有自殺念頭的人需要及早接受治療和輔導,請向家庭醫生、急症室、社工、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

經歷哀傷後,其實身為自殺者親友的你也可以活得更好,以下是一些小貼士:

■不需要因親友經歷自殺死亡而感到羞恥。

■可以在不影響他人及在安全情況下表達情緒或感受,例如:哭泣、與親友及社工傾訴。

■學習放下疑問。

■不為親友自殺死亡自責;縱使現在可能仍在哀傷中,但相信哀傷是可以過去的。

■嬲怒、內疚及混亂等都是合理的反應,接納這些都是哀悼過程中正常的情緒反應。

■可能對某人、某事、甚至上天感到憤怒,可以向可信任的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你可能會有傷害自己的想法,但並不代表你需要跟着進行。

(來源:香港仔)

相關閱讀:

男子闖報案室預告輕生 醒目警黃金一小時成功救人

調查揭兩成中學生有中度至嚴重抑鬱徵狀 團體倡加強校本支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本港2023自殺率創10年新高 教你辨別自殺徵兆 關懷化危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