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永遠的山丹丹》香港首演 市民:陝北原生態文化傳達堅韌民族精神

【點新聞報道】9月12日晚,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之際,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在香港中樂團的伴奏下首次亮相香港。

《永遠的山丹丹》由《信天遊》《壺口鬥鼓》《祈雨》《五彩的窰洞》《颳大風》《趕腳的人》《朝天歌》及《永遠的山丹丹》八個樂章組成,將陝北腰鼓、嗩吶、信天遊、陝北說書等最具陝北特色的音樂形式以現代手法展示出來,更邀請到陝北民歌歌手蘇文、陝北說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高永原、板胡演奏家沈誠及嗩吶演奏家王展展,用音樂呈現陝北深厚的鄉土情懷。

《永遠的山丹丹》作為中國首部深入挖掘「陝北原生態文化」、「黃土文化」與「延安精神」的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作品,由著名作曲家王丹紅領銜創作,其團隊四度深入陝北地區採風,力求將延安精神的歷史深度與陝北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融入音樂之中。此次演出在曲目編排上匠心獨運,涵蓋了腰鼓、嗩吶、信天遊、說書等多種陝北音樂元素,每一章節都是對黃土文化深厚變遷的展現和對陝北人民積極生活態度的歌頌。

《永遠的山丹丹》是香港中樂團第48樂季的開幕音樂會。(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觀眾們對於《永遠的山丹丹》反響熱烈,許多人表示,通過這樣的音樂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隨着最後一音的落幕,現場掌聲雷動,引得樂團返場,奏響《永遠的山丹丹》的背景旋律。最後,閻惠昌介紹在場的全體樂團,回應觀眾們的熱情,並介紹現場使用的環保胡琴。作曲家王丹紅亦走上台,和觀眾見面。演出結束後,點新聞記者亦現場採訪多名觀眾。

「演奏有畫面感,有如身臨黃土地」

市民林小姐表示,晚上的演奏令她十分有畫面感,相比於傳統曲目,整場演出融入了一些現代、甚至西洋的元素,更能夠讓觀眾身臨其境。她舉例說《五彩的窯洞》的曲風就十分接地氣,讓人好似能夠看到當地人載歌載舞的場景。「雖然是在舞台上表演,但如果把曲目放在黃土地上,你就覺得這是那片土地上自然生長出來的音樂。」

《永遠的山丹丹》由八個樂章組成。(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新時代下的萬里長征」

港人葉先生介紹,他在看演出之前提前做了功課,了解到「山丹丹」是延安的市花,而延安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聖地,激昂的音樂讓人聯想到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仍然積極鬥爭的革命精神。他認為,新時代下更應弘揚革命精神,去應對新的挑戰。「革命前輩走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應沿着他們的道路繼續前進。」

在港長大的葉先生很少看到類似曲風的表演,坦言雖然有些方言聽不懂,但仍然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力。他提及今天指揮家閻惠昌談到香港樂器的創新,認為香港都有濃厚的創新氛圍。除了大灣區之外,葉先生還想去到內地更多地方,比如西北實地體驗。

現代的音樂審美呈現出最深厚的鄉土情懷,訴說黃土地的鮮活故事。(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繼承傳統文化,保留民族特色」

香港市民梁先生鍾愛中國傳統音樂,而今晚品類繁多的傳統樂器令他耳目一新。他表示,未來會邀請更多青年朋友來欣賞類似的演出,希望有更多人對傳統音樂感興趣,「只有把傳統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才能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閱讀:

(有片)《永遠的山丹丹》香港首演 現代音樂演繹鄉土情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永遠的山丹丹》香港首演 市民:陝北原生態文化傳達堅韌民族精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