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同時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27歲的曾鋭勤剛好是一名「回歸寶寶」,見證祖國和香港回歸後的蓬勃發展。由深受文化吸引、探索非遺傳承到出來社會服務,曾鋭勤說,愛國從來不是一個選擇,而是與生俱來的責任。
文化之根:從藝術到非遺的探索
自中學時期,曾鋭勤就深深被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藝術吸引,大學更加入讀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修讀中國文人書畫、陶瓷藝術及宗教藝術等課程。「當我讀文人畫時,發現我們的古聖先賢很喜歡臨摹古人的筆法,是中國人重視傳承和追本溯源精神的鮮明例子」,曾鋭勤說,這些學習經歷不僅讓他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激發了他保護和傳承文化的熱情。
就讀學士課程期間,曾鋭勤有幸參加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和北京故宮合辦的青年實習計劃。在實習過程中得以親身接觸中國的文物,並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他提到,在參觀圓明園時,看着那裏的頹垣敗瓦,感到無比震撼,深刻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們的文化和文物都可能無法保存,甚至整個民族都會滅亡」。
迷茫與堅持:社會運動中的成長
然而,曾鋭勤的愛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2019年「黑暴」中,由於他與朋友在政治立場上的分歧,他一度遭遇排斥和「起底」行為,這讓他感到非常沮喪和迷茫。他坦言:「當時覺得非常失落,不僅為自己感到不開心,也為香港的前途感到迷惘。」然而,真正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他參加了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以及青年發展委員會主辦的「YDC青年大使計劃」。
這個計劃不僅提供了生涯規劃、領導才能培訓等機會,還包括了義工活動和海外交流,幫助他建立起自信心。「特別是在做義工活動之後,我發現自己能夠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社會角色,也使我更加堅定地走上了服務社會的道路」。他認識到,香港年輕一代與上一代之間存在着溝通的隔閡,尤其是在對國家和歷史的認識方面。因此,他立志成為一名社工或心理輔導員,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愛國觀念,並在他們面臨情緒困擾或家庭問題時提供支持。
實踐與未來:社區工作的意義
如今,曾鋭勤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的辦事處工作,主要負責服務社區。過去他的工作經驗多樣,從政府機電署的見習技術員,到中學的教學助理,再到大灣區航空的空中服務員,這些經歷都為他如今的社區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提到:「以往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工作經驗,現在都變得非常有用。例如,當街坊來反映家中水電問題時,我能夠準確地與相關部門溝通;而當遇到情緒不穩定的求助者時,我曾經作為空中服務員的經歷讓我能夠以同理心和安慰人的技巧去幫助他們。」他計劃未來繼續裝備自己,攻讀社會工作學系的碩士課程,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傳承與創新:非遺文化的價值
對於曾鋭勤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不僅僅是文化的象徵,更是與上一代人溝通的橋樑。他工餘便熱衷參觀博物館,尤其是位於三棟屋的非遺中心,因為那裏收藏了許多關於傳統中國文化的技藝和習俗知識,這些都成為他與社區長輩們交流的話題。
曾鋭勤談到:「我覺得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通過文化,我們可以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對非遺文化的關注不僅限於學術研究,還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他對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深入了解,讓他能夠與社區中的潮州老街坊更好地溝通,這也是他認為認識非遺的重要意義之一。
愛國使命:作為中國人感自豪
談及自己的愛國情懷,曾鋭勤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選擇,而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為我們是華人社會,尊師重道的價值觀早已根植在我們心中。作為華人,我們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愛國情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父母一樣。」他堅信,只有在祖國的強大支撐下,香港才能穩步前行。
展望未來,曾鋭勤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將愛國情懷傳遞給更多的年輕人,並積極參與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他強調,只有當我們深刻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時,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也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發揚我們的文化遺產,這也是他作為一名愛國青年的使命與堅守。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視頻攝製:任青、羅平)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