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聲|促進職業教育融通協同 助力教育強國戰略

香港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國際化的教育環境,應在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點新聞資料圖)

文/冼漢廸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香港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國際化的教育環境,應在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要努力改進不足之處,推動本地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探索香港職業教育多元化上升通道,促進職業教育縱向融通。近年來,內地職業本科發展迅猛,與學術本科處於同一教育層次,為職業教育學生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相比之下,香港類似的職業教育學曆層次尚未與學術教育層次對齊,且教育設施不足,限制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潛力。香港應借鑒並深化職業本科模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構建更靈活多元的職業教育深造機制,並強化職業本科的實踐特色和技能培養,專注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進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類型的互補發展,確保職業教育不僅限於作為進階學術層次的「墊腳石」。

二是探索大灣區職業教育全面互認互通機制,促進區域教育橫向融通。在探索職業教育多元化上升通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在互認、互通方面的全面合作,將為區域內的職業教育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粵港澳三地應共建大灣區職業教育資曆標準體系,明確各層級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果標準與對應關係,確保教育質量的可比性與互認性。通過這一標準,學生在粵港澳不同地區獲得的學曆證書都能夠無縫對接,並且能夠實現在不同地區的靈活深造,減少因制度差異帶來的障礙。

三是探索大灣區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大的資源支撐,大灣區應積極探索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機制。基於大灣區全面互認互通機制,粵港澳應共建大灣區職業教育資源庫,包括課程教材、學習軟件、教育工具等,通過數字化平台實現資源的互聯互通。此舉不僅能減少重複投入成本,提升資源使用效益,還能融合三地優勢,推動職業教育內容的創新與發展。

四是提高職業院校非本地生招收名額,吸引內地高校來港辦學。提高非本地生招收名額可以看作是人才引進政策的前置措施,有利於填補本地人才空缺,而吸引內地高校來港辦學,能為香港學生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同時加強兩地教育的雙向融合。香港8所資助大學已增收非本地學生,建議進一步推行,提高香港職業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的名額。其次,香港應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內地優質的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院校來港辦學,如落戶「北部都會區」。深圳大學已率先開設深圳大學香港學院,並於今年9月迎首屆學生。此外,亦可以吸引更多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來港辦學,為兩地發展提供更多的教育和人才資源。

香港在國家教育事業中的角色不可或缺。通過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推動大灣區教育的融通,香港將能夠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不僅是對香港教育體系的一次重大提升,更是對國家教育強國戰略的有力支撐。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聲|促進職業教育融通協同 助力教育強國戰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