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石一景緻,一石一天地,每一方奇石都是大自然於方寸之間賜予的水千世界,是凝固的詩篇、立體的丹青,也是歲月積澱的藝術。奇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型天然雕琢而成的作品,在時光的長河裏,它匯聚了天地靈氣,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歷久彌新並展現出新的藝術生命和文化意義。
每一塊石頭不僅具有美麗而奇特的外觀,它們都承載着獨特的故事與魅力,還隱含豐富的文化與歷史。由10月7日開始的「奇石共賞」展覽,於香港集雅齋展出,與台灣琥石琚聯合舉辦,特別精選了由台灣琥石琚收藏之「中國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讓大家近距離探索奇石之美。
北宋書畫家米芾是著名「石癡」,也是中國賞石理論的奠基人,他概括「瘦、皺、透、漏」四字,在當今也可應用於賞石觀念中。「瘦雪是指觀賞石體態纖瘦,形狀怪異,石體挺拔,線條清晰,但也要求瘦中見奇,奇現筋骨,骨有堅貞,堅貞出神,神中凝氣。「皺」是指觀賞石體態起伏,時隱時現,石體凹凸,線條若明若暗,但也要求皺中見變,變中有態,態現神秘。這種石頭雖然形態怪異,卻怪中有格,異中見韻。或起伏不平中有節奏;或若明若暗中有旋律;或在無形之中見有形;或在神秘之中見敦厚。「透」是指觀賞名右體玲瓏剔透,表裏如一;體態紋理縱橫;石質細膩潔淨;石色斑瀾,光澤奪目。
「漏」是指觀賞石體態玲瓏,溶洞貫通,石體嶙峋,連環透空。但漏中見靈,靈現雋智,智有乖巧。這種石頭雖然玲瓏透空,卻變化多勢,靈氣十足。或有靈氣遊動之魂;或有瞬息多變之感;或有奔跑飛騰之勢;或有旋律節奏之韻。
展覽中呈現了靈壁石,又名磬石,產自安徽省靈璧縣磬雲山,靈璧自古出奇石,在唐朝時就作為貢品進貢朝廷,清朝時被乾隆封為「天下第一石」。宋人杜綰在《雲林石譜》中匯載石品116種,靈璧石位居首位。「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這是宋代詩人方岩對靈壁石發出的由衷讚歎。靈壁石的開發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有着大自然所賦予的內在靈氣和神奇形態,而其形、紋、色、質皆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另外,亦有英石、昆石及太湖石。太湖石因盛產出於太湖地區而古今聞名,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
英石產於英德,故又稱英德石,是一種經遠古地殼運動、裸露地面,經常年日曬兩淋、長期風化、自然剝落破裂而成的石灰岩石,具有「皺、瘦、漏、透」的特點,是中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而昆石的開採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來被視為藝術斤賞品。在馬鞍山麓亭林公園東側兩個方亭內,陳歹著最大的兩座昆石。東亭內的名日「春雲出岫」,正亭內的名日「秋水橫波」。嶙峋冰清,體態飄逸。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脈狀,晶堂潔白,剔透玲瓏,少見大材。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胡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