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燈光暗,看不清東西很正常?殊不知這可能是夜盲症來襲。很多人誤以為視力到晚上會差點是小問題,其實患上夜盲症是可致盲的!到底夜盲症有什麼症狀?攝取哪種營養素有助延緩及預防後天夜盲症?適逢明日就是(15日)就是國際盲人節,小編為大家整理夜盲症成因、治療方法,並分享護眼的重要性,讓大家重視眼睛健康,避免留下眼睛損傷的遺憾。
夜盲症並不是單純在晚上看不清,而是「視網膜色素病變」,病情發展下去可以導致失明。人類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是由視桿細胞(Rod cell)和視錐細胞(Cone cell)構成,其中視桿細胞大多分布在視網膜的周邊,負責周邊視力和夜視覺,當視桿細胞出現病變或退化,就會造成夜盲症。
夜盲症如何引起?
夜盲症不算常見,每4000人當中就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夜盲症,大多是先天因素所致,但也有部分是後天因素引起:
■遺傳因素(先天):此病具高度遺傳性,在遺傳性疾病中相對常見,遺傳方式很多,包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X染色體遺傳等,其中最常見是隱性遺傳,患者通常在年輕時(10至20歲)時出現症狀,到中年(40至50歲)就完全喪失視力。如果家族中有人確診,其他成員最好接受徹底檢查。
■缺乏維他命A(後天):由於視桿細胞的主要營養正是來自維他命A,所以如果缺乏維他命A便會引起夜盲症。這種夜盲症病情和遺傳性夜盲一樣嚴重,就算補充維他命A都不會痊癒,只可延緩病情。
夜盲症有哪些症狀?
夜盲症最初發病時,主要症狀就是夜間視力稍差。相比起光線充足的地方,在黑暗的環境下視力較差是正常;但夜盲症的狀況是整體視野變得更加暗,基本上除了光源外,難以看到其他事物,導致患者很多時無法在晚上出門。平時可能會出現下列常見情形:
■進入黑暗的環境下待超過5分鐘,仍無法恢復視力。
■在具有微弱光線的環境下,無法看清物體或人的面孔。
■對光線敏感。
■在燈光周圍會出現不明眩光、畏光等視力問題。
■甚至無法看見夜空中的星星。
此外,當夜盲症病情日益發展,漸漸的病變部分會變大,並向中央蔓延,除了夜間的視力惡化外,也會開始引發更明顯的症狀,常見會造成周邊視野逐漸變狹窄──「隧道視力」(Tunnel Vision)。即視野像在隧道內往外看般,四周黑漆漆,只有正中央、有光線的地方才看得到。病情發展到最後,患者就會有失明的危險。
哪些營養素有助減緩預防夜盲症?
夜盲症多為遺傳疾病,治療難度高。雖然基因療法(涉及用該基因的健康拷貝替代引起疾病的突變基因)在2017年得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準,但成本相當高,離普及還有一段距離。然而病情仍可透過不同方法減緩,攝取有助護眼的營養就是常見的做法之一,而就算本身沒有夜盲症,攝取合適營素也可幫助預防後天夜盲症。當然,若發現視力轉弱、看東西突然看不清楚,建議向眼科專科醫生進一步檢查。
■維他命A(支持視網膜):魚肝油、牛膶、番薯、鰻魚等。
■維他命B群(有助於神經功能):全麥穀物、豆類、奶類等。
■玉米黃素(改善對比敏感度):粟米、黃椒、雞蛋等。
■胡蘿蔔素(以被人體轉化成維他命A):胡蘿蔔、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等。
■鋅(幫助維他命A發揮作用):肉類、海產、堅果(如花生、杏仁、腰果)等。
注意日常生活 防後天夜盲突襲
眼睛是靈魂之窗,保護雙眼十分重要,任何人也需保護雙眼。除了從飲食入手之外,還可透過以下措施,減少後天夜盲症突襲。
■定期驗眼:建議每半年進行視力檢查,及早確認是否患有夜盲症或其他與眼睛相關的疾病。
■阻隔UV:平時外出可透過佩戴太陽眼鏡或帽子,避免紫外線(UV),防止任何眼疾病變而導致夜盲症。
■避免三高:由於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變,會造成視網膜感光及色素細胞退化,進而引發夜盲症。
■規律運動:定期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眼睛疲勞,並且減少使用屏幕的時間。
■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減少眼睛疲勞,使眼睛有充分的休息。
■注意保養視力:遠眺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眼部運動,可以幫助眼球肌肉放鬆。
(來源: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