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6日)上午在立法會發表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團隊就新一份施政報告從各方面作出以下的回應。
土地及房屋
就今年施政報告公布的土地房屋政策措施,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躍昊指出,相較本屆政府的首兩份報告內容,這次明確體現政策重點已由提量轉向提質,更聚焦優化房屋資源的分配及長遠發展需求。相關政策覆蓋全面,包含短、中、長期措施,但他認為個別措施細節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短期措施方面,梁躍昊支持當局為確保公營房屋資源用得其所而繼續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包括推出「善用公屋資源獎勵計劃」、完善資助出售房屋抽籤機制、調整居屋綠白表比例,及增加白居二青年配額。除了與基金會早前的倡議一致,以上措施均有效增加房屋階梯內的流轉動能,促進社會向上流動。他建議當局可進一步考慮縮短資助房屋公布定價及揀樓日期之間的時間差,以令定價更加貼合市場最新狀況,增加資助房屋的吸引力。
中期措施方面,梁躍昊認為政府制定「簡樸房」標準是解決「劏房」問題的務實之舉,為最終「告別劏房」邁出堅實的一步。他指出劣質「劏房」供應源主要來自於市區舊樓,舊樓業主為申請認證「簡樸房」而改建其單位可緩解樓宇環境惡化狀態,但梁躍昊期望當局能以更長遠的視角,透過加快市區重建從而改善本港市民的生活質素。與此同時,他稱許當局調整公屋和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由現時7:3逐步轉變為6:4,除了與基金會早前的倡議相呼應,亦與上述的短期措施相配合,有助逐步將本港公營房屋體系從現時出租為主變成置業為主。
長期措施方面,梁躍昊認同政府提速推展北部都會區的魄力及決心,確保長遠熟地穩定供應不受短期經濟周期變化影響。他指出,「片區開發」乃推動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引入市場力量的重要渠道,惟政府仍然要進一步加快基建落實的步伐以提升項目的吸引力,例如北環線及北都公路需更貼近企業進駐及居民遷入的時間表。鑑於區內產業結構、人群特徵,及住屋需求與一般新發展區不同,他進一步建議當局應因地制宜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及增加規劃彈性,以配合人才與產業發展。
至於施政報告就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措施,梁躍昊認為當局已平衡吸引高淨值投資者及對本地用家的影響。根據土地註冊處過往五年的數字顯示,價值2000萬及以上的住宅樓宇買賣數字只佔總數的約4%至5%,因此預計價值5000萬及以上的比例只會更低,對上車客及換樓客等一般市民的住屋需求影響有限。
創新、創科、創業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表示,樂見政府宣布成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他指出,母基金模式具有分散風險、獨立性高等優勢,可以有效引導私營資本投資先進製造、人工智能等優勢科技產業。他認為,政府可參考以色列Yozma基金和深圳天使母基金的做法,與具往績和經驗的創投基金合作成立子基金,推動策略性產業發展;為吸引更多創投參與投資,母基金可向私營創投基金提供認購期權,容許在一定期限(如5年)內,以原本價格加計息的方式購買母基金在子基金中的股份。
水志偉亦歡迎政府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初創企業,以優化「創科創投基金」,並提出發揮港投公司「耐心資本」力量。他認為,本港大學在深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走在前沿,以生物科技尤為出色,但目前仍缺乏「耐心資本」發展深科技;透過港投公司提供「耐心資本」,能促進研發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的深科技公司的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郭凱傑樂見政府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以吸引國際初創加速器落戶香港。他指出,香港目前的加速器和孵化器以公營為主,市場化程度不足,通過吸引國際孵化器和加速器到港將能為初創企業提供更多元化的資源和增值服務,如人脈及融資等。他進一步指出,正如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研究報告中所提出,政府可通過不同激勵措施,在新田科技城打造私營加速器和孵化器集群;除了財務支援,政府更可設立服務專員,專責協調落戶和營運事宜,協助解決其在本地發展的問題。
生命健康科技
郭凱傑樂見政府擴展「1+」審批機制至所有新藥,而不只是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以加快包括疫苗及先進療法製品在內的審批註冊。他期望政府透過「1+」審批機制累積結合本地臨床數據及海外審批的經驗,培養對藥物進行獨立全面審批的能力,向「第一層審批」過渡,令藥物無需獲外地審批就能來港註冊,長遠吸引全球頂尖藥廠來港設置研發中心,將最新產品管線放在香港。
郭凱傑歡迎當局與深圳合作搭建「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他指出,平台能夠實現樣本、數據、藥械的跨境流動,結合香港的生物科技教研資源、受國際認證的醫療服務,以及內地龐大的人口優勢,吸引國際藥廠來港開展跨境多中心臨床試驗,提升兩地臨床試驗以及研發新藥的能力。
水志偉歡迎政府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並推動兩地整合「港澳藥械通」數據。他指出,「港澳藥械通」已執行數年,積累了不少藥物和器械在大灣區的應用數據,可以成為真實世界數據研究及應用的突破口,不僅為臨床試驗提供寶貴的參考依據,也能推動醫療政策的制定和優化。
水志偉喜見政府發展第三所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他表示,正如基金會研究報告指出,香港臨床研究的人才(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都存在不足,臨床試驗也缺乏醫院支援;第三所醫學院一方面可以紓緩香港醫療服務人手的不足,亦能加強培育醫療研究人員支持臨床研究。醫學院能通過創新醫科教學模式,培養具備研究思維的複合型醫學人才,全方位推動香港醫療產業的發展。
樂齡科技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陳慧姸歡迎政府透過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推動樂齡產品市場化及產業化和推廣樂齡產品保證,並透過粵港合作,擴展「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讓更多65歲以上的長者能夠接觸並購買樂齡科技。她強調,隨着香港人口逐漸老齡化,對樂齡科技的需求愈加迫切。政府此舉不僅能促進樂齡產品市場的可持續性,使樂齡科技更加多樣化,還能幫助更多用戶接觸和使用高品質的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從而進一步滿足基層市民的需求。
國際教育樞紐
郭凱傑樂見政府採納基金會早前所發布的教育樞紐報告的多項建議,透過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宿位及獎學金等措施,積極宣傳香港優勢,致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他指出,在現時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香港與東南亞乃至「全球南方」的國家合作愈趨密切;香港優質的高等教育對沿線國家的留學生極具吸引力,惟現時的宣傳不足,因此增強宣傳、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格外重要。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王鐙淇表示,在打造留學品牌的同時,提供配套措施極為重要,故樂見政府推出先導計劃、拆牆鬆綁,鼓勵市場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緩解香港宿舍設施供應緊絀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留學體驗。她建議政府可考慮透過公私營合作,在土地招標和私人土地契約修訂/換地的賣地條件中加入新條款,規定所需學生宿舍比例,利用私營力量加快宿舍建設,以平衡本地生需求的同時加快擴展容量。
王鐙淇樂見政府在北部都會區預留用地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指出教育城將匯集本地及全球知名院校,建議政府利用其地理優勢,加強區內和毗鄰大灣區的企業或研究機構合作,推動包括航天科技、新能源、體育科技等項目產學研協同發展,認為將有助鞏固「留學香港」品牌,吸引和挽留人才。
培養及吸引人才
郭凱傑歡迎政府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他指出,正如基金會的研究報告指出,人才規劃需先掌握產業需求再從教育及技能入手,委員會可充當橋樑角色;政府可參考新加坡等地的經驗,與商會、企業進行合作,與教育機構進行配對,提供貼合行業所需技能的課程,培養生物科技、金融科技、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尖端人才,切實推動本港經濟和科技高質量發展。
郭凱傑樂見政府成功與廣東省構建香港首批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機制,並逐步拓展到其他建築專業。他指出,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曾協助廣東建立教育資歷框架,故香港資歷架構本具備與大灣區進行互認的天然條件;他認為香港可以憑藉自身的經驗,進一步推動全國範圍內的資歷架構發展及標準互認,促進兩岸三地人才互聯互通。
郭凱傑支持政府改革僱員再培訓局角色和定位,由「就業為本」提升至「技能為本」。他表示,正如基金會早於2021年的報告已指出,香港缺乏全面的持續進修制度,阻礙行業升級轉型。他建議政府可參照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Skills Future Singapore)做法,根據產業方向與業界、教育界深度合作,推出貼合未來行業需求的技能培訓課程,協助人才持續提升及保持競爭力。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林功成歡迎政府提出,為協助人才留港發展,會擴大「人才服務辦公室」合作夥伴網絡,與業界及僱主團體共辦線上線下招聘會,認為此舉將擴大吸引人才到港的渠道,並提供適切支援。林功成認為,政府可考慮推動「人才服務辦公室」發展為一站式綜合服務樞紐,如參考上海浦東國際人才港的做法,擴大其服務範圍,邀請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進駐,以提供人才市場和商業服務,並設立專業團隊協助人才定居、融合和職業發展。
林功成樂見政府優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放寬資格至29歲或以下及持副學位或以上學歷,以加強支援青年發展。他認為此舉將讓更多香港青年有機會體驗內地的工作及生活。正如團結香港基金此前與國家科技部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提到,下一步,政府可考慮進一步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申請資格,將該計劃的涵蓋範圍拓展至高級文憑課程的畢業生等,及放寬或取消過去三年內畢業的要求。
體育盛事
水志偉對政府採納基金會的建議表示歡迎,同意需要發展體育產業主場經濟,並以「體育+文藝+會議展覽」組合推廣體育盛事,建設香港成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他指出,香港每年成功地舉辦多項賽事和展覽,但由於體育賽事的日期較多是固定的,政府可考慮在未來幾年策略性地調整展覽及文藝活動的日程至體育賽事的附近,以創造更好的協同效應。此外,他亦建議可以促進旅遊發展局、貿易發展局及經貿辦在各城市的辦公室一起合作,向海外宣傳香港的「體育+文藝+會議展覽」組合盛事。
同時,水志偉歡迎政府重新檢視香港大球場改建計劃,以及興建可舉辦國際級別比賽的游泳館及體育館,以便吸引更多大型國際賽事在香港舉行。康文署轄下場地大部分於40至50年前建造,最後一次翻新已近10年前。但國際比賽的標準正在不斷提升。隨着啟德體育園即將啟用,可以為大型體育賽事提供新的場地,基金會建議可透過是次時機,讓康文署進行系統性評估,審視現有的體育設施,並優先考慮於舉辦大型賽事的場地分階段推進修繕計劃,讓香港具備成為國際體育盛事地標的基礎建設能力。
基層醫療/公私營醫療協作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莫詩穎樂見政府因應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制定策略。此舉有助提升醫療服務的全面性,並加強不同生命周期之間的服務銜接。莫詩穎指出,晚期照顧服務應該是策略的重要部分,期待政府能以全人照顧為中心,將晚期照顧融入整個護理流程,並且重點加強醫社合作,以滿足患者有關醫療、心理、社交及靈性的不同需要。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周嘉俊歡迎政府優化醫健通系統,促進香港內地電子健康資訊互通。北上求醫愈見普遍,此舉除了為跨境就醫的居民提供便利外,更能提升診治的準確性以及治療效果。然而,考慮到香港與內地的醫療制度存在不同,政府應確保香港及內地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採用統一標準,避免出現資訊混亂的情況。
周嘉俊支持政府修例要求所有醫護提供者須將重要健康數據存入市民的醫健通戶口,提供方便不同醫療服務提供者就患者治療進行交流,有助簡化護理程序,並以更系統化及以人為本的形式統籌健康服務。周嘉俊亦建議政府應了解不同醫療服務提供者在使用醫健通時遇到的問題,優化系統的使用介面和功能,並連接第三方診所管理系統及醫健通,以提高系統的易用性和效能。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楊樂思樂見政府探討醫管局收費架構及水平並就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立法,認為此舉有助於促進醫療資源的有效使用,從而減少對公營系統的長期依賴。楊樂思指出,政府應同時推出措施讓市民可容易獲得私營服務,以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跨境醫療安老
周嘉俊對於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使用範圍的舉措表示支持。此舉將促進長者獲得更多樣化和可負擔的基層醫療服務選擇,也能減輕香港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分階段擴展該計劃,能讓政府有組織地監督發展進程,並有足夠靈活性在必要時迅速作出調整。
目前,計劃會涵蓋深圳、廣州、東莞和中山。周嘉俊建議進一步將計劃擴展至肇慶和佛山兩地符合資格的服務機構,這兩個城市在中國的長者護理產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亦有院舍參與在「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有望做到政策的互相配合。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張思潔支持政府優化「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此舉將紓緩本港長者安老院舍輪候壓力,亦積極發揮大灣區空間優勢,提升長者居住環境條件。然而,張思潔認為政府亦應該考慮到不少長者希望留港安老。
政府應研究為本港長者提供更多優質的住屋選擇,如在新建房屋中推行通用設計、鼓勵私營市場提供長者友善的單位等;在服務方面加強社區的長者照顧,如支援長者使用醫療券及社區服務照顧券、提高地區長者中心空間使用靈活度等。這樣將有助實踐「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方針。
中醫藥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莫詩穎支持政府擴展中西醫協作範圍,讓市民有更全面的治療選擇。考慮到超過9成中醫師於私人市場執業,在優勢病種之上,莫詩穎建議政府應策略性採購私營中醫師服務,推動公私營協作,加強中醫師在基層醫療服務的參與,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健服務。
周嘉俊歡迎政府成立舉辦「香港中醫藥文化節」。他建議文化節內容可配合中醫藥文化,如「固本培元」、「四時養生」及「治未病」等概念。政府更可通過中醫體驗、文旅融合、教育宣傳三個層面,多元化推動市民與中醫藥全方位接觸。他期待政府和業界攜手突破傳統,用更加新穎的方式弘揚中醫文化。
周嘉俊樂見政府推動中西藥國際研究合作。他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產學研研發合作平台,連結大學、中醫藥業界及政府機關,透過資金整合、患者配對、知識交流、成果轉化及商品化,以及質量監管去推進中西藥研究。透過跨界別及跨國合作,進一步推進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
精神健康
周嘉俊支持政府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認為此舉能善用現有社區內不同界別的人力資源,提供更多服務人手,讓市民及早獲得適切的支援,並改善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等專科服務的瓶頸問題。周嘉俊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統一跨專業數據溝通系統,連結地區醫療及社福機構,令市民不需重述病情細節,減輕他們的壓力,同時方便服務提供者進行轉介及收集數據。
楊樂思樂見政府建立青少年情緒健康即時網上支援平台,認為政府透過數碼服務能針對青少年的特點,降低求助門檻,更能鼓勵青少年主動尋求精神健康支援。楊樂思建議政府參考本地精神健康服務的經驗,如「Headwind迎風」及「Open噏」,於平台加入網上文字輔導服務,利用大數據實時偵察自殺風險,以便及時處理高危個案,防止悲劇發生。
跨境金融發展
政府提出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包括升級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並與內地商討為「債券通」南向通適度擴容。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麥穎聰歡迎政府致力加強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認為隨着債券通的使用量提升,處理債券交易託管等方面的CMU相應升級能滿足更大用戶需求,推出債券抵押借貸等服務也將能提供更客制化的用戶體驗。同時,債券通容許更多境內投資者參與將為香港債券市場增添活力。
對於政府提出繼續研究優化「跨境理財通」,麥穎聰樂見政府在「理財通2.0」推出後仍然密切關注機制發展,認為持續檢視理財通的運行情況和用家需求將為日後進一步完善機制打下基礎。政府可以逐步降低參與門檻,讓內地更多個人投資者能透過跨境理財通進行跨境資產配置。另外,政府也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漸提升投資額度,並進一步拓寬產品範圍,涵蓋低風險至高風險的全部產品。
綠色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蕭逸駒指出,2024年施政報告對香港綠色發展的關注令人欣喜,尤其是在綠色金融、新能源及電動車發展方面提出的政策。針對具體實施,蕭逸駒提出了以下建議:
在綠色金融方面,政府計劃年內推出對接國際標準的路線圖,該路線圖可考慮納入非上市公司氣候信息披露的時間表,要求其披露基本的氣候信息,並引入碳披露的審核機制,類似財務報表的審計,以確保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從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
在新能源方面,政府在推動太陽能製氫裝置及制定氫能標準認證模式時,可重視綠氫的標準認證。目前,全球尚無統一的綠氫標準和認證,導致市場價格差異較大。若香港能率先制定標準,將有助於在全球氫能發展中取得領先地位。同時,加強對氫能的公眾教育至關重要,需消除公眾對氫能安全性的疑慮,推動其廣泛應用。另外,香港可以借鑒新加坡在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方面的發展經驗,制定發展藍圖,並加強混合與運輸(blendingandtransportation)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電動車發展方面,政府已透過資助及寬免樓面面積等措施擴充充電網絡。但從長遠來看,電動車維修技工和維修工場的發展對電動車的持續應用至關重要。儘管政府推出了自願《註冊計劃》,註冊技工數量仍不足,政府可考慮推出更多誘因促進維修技工的培訓,以支撐電動車市場的長期增長。
航運及物流
就今年施政報告公布的航運物流政策措施,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指出相關內容佔據較長的篇幅,體現政府對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轉型的決心,並為未來發展進行布局。
在傳統航運業方面,葉文祺樂見當局提出措施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並指出這將有效為本港航運業發展專門業務,從而建立香港的港口競爭優勢。此外,他亦肯定政府將「香港海運港口局」升級為「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的舉措,提升制定長遠發展的能力。他認為,當局可進一步讓「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掌管港口的基建及土地發展策略,並將多項港口基建,包括貨櫃碼頭周邊部分的多幅政府土地及啟德郵輪碼頭,注入港口局,通過統一規劃及管理,實現港口及航運基建之間的協同效應。政府亦可將船舶註冊費在內的各項航運業界的稅項及費用,撥入港口局的預算。
在新興產業方面,葉文祺歡迎政府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配合國家發展此戰略性新興行業的步伐。他建議,當局可利用即將推展的跨境產業發展項目,如新田科技城等為應用場景開拓試點進行先行先試,及後進一步拓展至其他更複雜的地區。他期望政府可加快低空經濟相關法規和監管系統的出台時間表,確保法規按時落實,讓香港的低空經濟產業能與內地和全球領先地區實現同步發展。
旅遊
就今年施政報告公布的旅遊政策措施,葉文祺認為,相關措施具有兩大亮點,分別為讓旅遊業朝高端化和國際化發展,相信能為本港吸引更多高增值旅客及打造更多元的客群組合。
在高端化方面,葉文祺支持當局拓展遊艇旅遊的部署,打造香港成為亞洲遊艇之都。他建議,當局除了發展遊艇泊位和碼頭,亦應藉此契機連接尖東及紅磡海濱,改善行人及交通暢達性之餘,進一步提高維港海濱的吸引力。此外,他指出香港遊艇通關現時尚未跟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步伐,並提議為駕駛或乘搭遊艇旅客提供出入境便利,例如參考大灣區近年推動「定點停靠,就近聯檢」的新型口岸管理模式,長遠實現「遊艇自由行」。
在國際化方面,葉文祺認同擴大本港客源市場,尤其針對穆斯林新興旅遊市場的方向。他認為當局應就着不同的穆斯林旅客群體進行更為細緻化的旅遊推廣策略,包括地區及家庭收入等特徵。此外,因應旅客的喜好和出行習慣,提供針對性的配套及服務,除加快清真餐廳認證之外,也包括更多適合大家庭的酒店客房供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