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16日在立法會發表了其任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香港在推動創科產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以及香港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定位等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最新發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的舉措,能否成為創科產業的強勁推手?
面對香港創科產業面臨落地困難,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院長及跨學科講座教授陳曦教授表示,產業門類不齊全和科技創業夥伴的缺乏是挑戰所在。同時,香港應該將自身定位於背靠祖國、立足於亞太地區的科創中心。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國兩制」的科技試點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包括深圳園區及香港園區。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會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和「一河兩岸」地利,發展河套香港園區成為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
陳曦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際上是科技界「一國兩制」的一個試點項目。這一合作區能夠使內地和香港的科研人員在無負擔的情況下更加便利地進行合作,特別有助於將香港一些前沿的科創技術和顛覆性理念與內地的市場相結合,從而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機遇。
「河套地區可以讓兩地的科研人員在沒有太多行政和制度障礙的環境下,共同進行一些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陳曦強調,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於技術的研發,還能促進技術成果的快速市場化。
香港創科產業面臨挑戰:落地困難
在談到香港在推動創科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時,陳曦指出了兩點:產業門類不齊全和科技創業夥伴的缺乏。
「首先,香港的產業門類相對單一,很多配套設施不夠齊全和靈活。」陳曦舉例說,如果在香港做一個模具,效率會比內地低很多,特別是在深圳和大灣區,模具製造和產品設計都非常快速。此外,由於用地等問題,一些涉及輕微污染物的產業,如電池類和新材料類,在香港落地比較困難,儘管香港有成熟的污染物治理技術。
其次,陳曦認為,香港專門從事科創的科技人員創業夥伴很少。「香港有很多優秀的科技人員,但科技類的職業經理人少之又少。」由於香港過去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有很多職業金融人士,但這些人與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的打交道能力,以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所需的能力相對較弱。
「科創成功與否,技術很重要,但技術是否適合市場,以及與市場的銜接人——科技創業夥伴,也是至關重要的。」陳曦表示,香港在這方面由於產業門類和歷史原因,存在很大的挑戰。
施政報告措施加快科創項目推進
對於近日公布的施政報告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上述挑戰,陳曦認為,施政報告提及的創科支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現有的科研條件,比如設立了科創產業引導基金,這將為科創提供更多資源,加速從0到1的顛覆性研究以及1到10的孵化過程。
「此外,報告還提出充分發展一些新的空間資源。以嶺南大學為例,我們是離深圳最近的三個高校之一。通過發展北部大學教育城鎮的機遇,可以大幅度加快與內地市場的融合。」陳曦表示,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科創項目的發展。
然而,陳曦也指出,目前的措施暫時未能完全解決香港創科產業面臨的挑戰。他呼籲政府出台更多激勵政策,特別是在產業鏈和產業支持方面,以防止好的項目在落地時由於政策限制而流失到香港以外的地區。
香港發展需考慮與內地深度結合
對於香港在全球科創領域的定位,陳曦認為,香港應該背靠祖國,立足於亞太地區的科創中心,同時發展若干條重要賽道,包括人工智能、新材料、碳中和等。
「香港在進行科創發展時,需要考慮到與內地的深度結合,不能簡單地說國際上哪個領域熱,我們就做哪個領域。」陳曦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香港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發展領域,以避免在某些領域受到西方國家的打壓。
此外,陳曦還指出,香港未來的市場很可能是面向內地以及東南亞、中東、歐洲大部分地區和澳洲等。在面向這些市場時,香港會更有優勢。而對於北美和西歐地區,特別是他們已經大量投入或可能引起他們反感的領域,香港需要更加謹慎。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