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孫穎莎敢擔重任 目標實現大滿貫

孫穎莎距離大滿貫僅差一步。

據中新網報道,隨着自己的回球下網,孫穎莎輸掉了巴黎奧運會女單決賽。她和迎面走來的陳夢緊緊擁抱了一下,然後走到場邊把球拍歸置回拍套,一如她無數場比賽曾做過的那樣。但這場比賽又太過重要,孫穎莎的臉上難掩失落。這當然很正常,儘管人們印象裏這個短髮圓臉的女孩好像已經在國際賽場摘金奪銀多年,但她實際上也只有23歲。

3年前在東京的劇情再次上演,孫穎莎在決賽中負於陳夢,收穫奧運女單銀牌。距離大滿貫僅有一步之遙,要實現這個一直以來的目標,或許她還需要等待4年的時間。不過,孫穎莎從來不怕等待。

孫穎莎對奧運的記憶總是很深刻。

她清楚地記得自己懂事後看的第一場奧運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那一年,張怡寧贏了自己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比賽,衛冕奧運女單冠軍。就這樣,張怡寧成了孫穎莎的偶像,那年只有8歲的孫穎莎已經是球齡3年的小小乒乓球選手了。

在和乒乓球相遇之前,孫穎莎總是在家裏玩一個她命名為「滴滴答答」的遊戲──隨手抄起一個小玩意扔在桌上彈跳,碰撞發出的、頻率愈發密集的響聲讓她着迷。

父母看她總喜歡這麼玩,還經常「在桌子底下爬」,心想,要不讓她試試乒乓球吧。女兒的第一把拍子是他們在家附近的體育用品店裏買的,幾塊錢,標準是「好不好用無所謂,能顛球就行」。

打那時候開始,孫穎莎放學後,幾乎每天都會再去打一、兩個小時乒乓球再回家。耳邊傳來的密集響聲,從不規則的滴滴答答變成了清脆跳躍的乒乒乓乓。

發球動作看幾遍就會

天賦確實是從小顯現的。剛到班上學顛球,她一下就能顛起好幾個,對於教練發多球的動作也是看幾遍就會,每天下訓回家吃完飯,就蹦上床對着牆模仿教練無實物表演,邊掄胳膊邊給媽媽講解。

和隊員練球時,她會先於教練開口,告訴對方「這個球你要幫我防住」,甚至指明防到什麼位置。她明白自己對於省隊意味着什麼,知道她一旦輸球就會影響全隊。在遇到打雷還會怕到睡不着的年紀,孫穎莎已經清楚明白了輸球的代價與責任的重量。

對於乒乓球這項魅力與殘酷並存的運動而言,獲勝的實力與對責任的感知是決定一名選手能走多遠的兩條腿。在此之上,孫穎莎更習慣用目標丈量路徑,「我的目標是進了省隊我就想往國家隊打,進了國家隊我就想拿世界冠軍、拿奧運冠軍,是這樣一步步的。」

後來,孫穎莎歷經3次全國少年錦標賽,最終拿下冠軍,叩開了國家隊的門。

強中至強 在嚴格訓練中成長

中國國家乒乓球隊,對所有乒乓球運動員來說都是一座山。

對外國選手們來說,這是座難以翻越的巨大高山。德國選手波爾曾形容和國家隊打比賽的感受,「一個人同13億人的比賽」。

對內地選手而言,這裏更是絕頂,登上來需要拚盡一切從十多億人裏脫穎而出,睜開眼睛發現,上面站滿了世界上最有天賦的一群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年齡、性格、打法都不盡相同,卻獲得了同樣的一種責任─贏。

已經很難去捋清這種對贏的執念是何時產生的了。但慢慢地,運動員和相當一部分觀眾似乎都默認,「國家隊必須贏」。

學會「厚臉皮」不怕醜

孫穎莎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進入國家隊,把曾經的成績放在腳下作為起點,以贏為責任重新出發。

國家二隊裏的其他隊員從小就過着集體生活,孫穎莎之前都是白天打球晚上回家,進隊前半年是她用來適應的陣痛期。當時她的主管教練張琴覺得她經常緩一些、慢一點,一批評她她就躲,或者乾脆不理人。所以張琴決定教給她的第一件事,是臉皮要厚,「在人才濟濟的國家隊,必須學會厚臉皮,不能怕批評,找出問題才能進步。」

接近一年半的訓練後,孫穎莎打進一隊。新的主管教練黃海城看到了她的能力,為她制定了衝擊主力層的新目標。也是在進一隊之後,孫穎莎對國乒肩上的壓力有了實感。批評越來越多,表揚幾乎沒有一句,教練每天說的最多的字是「醜」─不好好打球就醜,只有做到教練的要求才會變漂亮,這是黃海城錘煉孫穎莎「大心臟」的土辦法,話難聽,但真管用。

在美與醜的夾縫裏過了5個月,孫穎莎首次參加世界級成人組乒乓球賽事便斬獲了女單、女雙兩項冠軍,次月世界排名從無直接「空降」至世界第10。火箭般的躍升速度讓她的「天才」與實力開始被看見,大家開始對這個臉肉乎乎的小女孩留下印象。

在大眾視野裏,真正的「一戰成名」發生在2021年。

東京奧運大名單上,孫穎莎的名字出現在女單席位─那時候,距離孫穎莎平生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只過去了16年,距離她看到張怡寧奪冠的北京奧運會也只過去了13年。

當時,中國女乒面臨的最大衝擊幾乎都來自日本,伊藤美誠的橫空出世成為處在新老交替中的中國女乒頭上的一道陰影。

驅散這道陰影的就是孫穎莎。

她與伊藤美誠的交鋒以4:0的單方面絕殺收場,人們簡直無法不記住這個截擊日本衝擊的英雄。

更重要的是,她完成了「任務」─保證了國家隊在決賽會師,保證了「贏」。

快樂交鋒 出戰巴黎奧運喜遇特殊對手

孫穎莎(右)與倪夏蓮賽後識英雄重英雄。

巴黎奧運上,孫穎莎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對手─今年61歲,代表盧森堡打球的華裔運動員倪夏蓮。

倪夏蓮曾經也站在那個絕頂之上,也是一個會趴在地上搶着用小盆嘩嘩裝球的小女孩。不過後來她決定出走,像一顆乒乓球從山頂彈射離開,落在另一個山澗裏變成種子滋養出一片小小的綠茵。她出國到盧森堡後,在那裏開始打球,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另一種哲學─一起贏很好,但也要隨時準備一起輸。

30多年後,一陣風把出走的球吹回了從前的山,倪夏蓮與孫穎莎在賽場上相遇。「世界第一」與「世界唯一」的比賽開始了。

比分上沒有任何懸念,儘管有過短暫的膠着,倪夏蓮沒有機會拿下一個大比分,最終0:4輸了。孫穎莎贏的那一刻,倪夏蓮是笑着的。

她們貢獻了一場獨一無二的偉大比賽─孫穎莎依然鋒銳迅猛,一絲不苟,倪夏蓮靈活老練,甚至打出了轉身360度觀賞性十足的回擊。她們是一面鏡子互為表裏,極盡專注毫無保留,年輕的女孩打出一記好球,來不及回防的老練對手會張開雙臂,表達驚喜。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孫穎莎敢擔重任 目標實現大滿貫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