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成立百億創科引導基金 猶未為晚

文/蔣湖

最近的特首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該基金的目的,是「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香港的科創引導基金由此正式出爐。這一點,與筆者今年7月5日在點新聞發布文章《創科創投基金遭到檢討 政府引導基金宜盡快出台》中表述的觀點,不約而同。

仔細分析本次施政報告,第一章講改革求變的理念和緣由,第二章談「一國兩制」下的政府治理體系,第三章談如何鞏固發展香港的傳統三大中心地位:金融、航運、貿易,第四章進入香港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觀察今年施政報告的核心,亦是與前兩年不同的亮點所在。筆者並不認為這是過去香港科創產業掉隊、如今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計不得已的被動做法,也不該是「腳踩西瓜皮、劃到哪是哪」的過渡之舉,而是本屆政府籌劃良久的構思所在,不會是權宜之計。

原因說起來複雜,其實也很簡單:香港過去的發展成就,所謂「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奇跡,固然是受益於香港聯通東西中外的獨特位置優勢,根本上也是香港的司法獨立、私有產權保護制度、香港的言論自由傳統、以及二戰後世界兩大陣營冷戰對立所形成的資金人才避風港地位,這才造成的「東方明珠」崛起。今天世移時易,香港的有些優勢已然不如當年。不要說位於東海之濱、長江出海口、中國大陸沿海的上海,客觀來說上海的區位優勢超出香港,其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同樣突出;就是只隔一條河的深圳,同樣也具有優質深水港鹽田港、深圳國際機場等航運優勢,也建立了以深交所等為中心的金融產業,形成了以華為等代表的科創行業、高端製造業和以坂田等為主要基地的外貿出口行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客觀來說,香港這幾十年來有些託大,曾經一騎絕塵的領先優勢已不復存在,至少在經濟體量和增長勢頭方面,已被深圳等超越。

因此,如果香港再不努力發展經濟,特別是在傳統的金融、航運和貿易三大中心基礎上,開拓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未來的大灣區城市乃至全國競爭中,不僅無法勝出,還可能被領先者進一步甩開身位。今天的深圳,其經濟體量已超出香港30%。這也是本屆政府希望能在科創領域發力,打造出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的核心原因。過去的三大中心再怎麼建設發展,坦率說都已回不到過去獨步天下的超級領先地位,「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積極培育創科產業,就成為本屆政府力求打造的大「網」。

且不談這兩年政府已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成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港投公司、科創投資基金;推出「產學研計劃」;河套合作區、北部大學城建設等,都是政府相關構思的一部分。從今年施政報告的謀篇布局,已可看出端倪。比如第二章「強化政府治理體系」的具體四條舉措,開宗明義就是前兩條,成立由司長或副司長掛帥的「教育、科技及人才委員會」和「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第四章「發展新質生產力」後的第五章,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人才才是一切,發展科創產業,沒有人才更是奢望和空談。由此,本屆政府的野望與蓄勢發力點,已呼之欲出。

夢想人人都可以有,真正的挑戰是,是否具有實現夢想的可能性。從全世界範圍包括矽谷在內的科創產業發展規律來看,四個要素不可或缺:人才、技術、資金、創新文化。

人才,香港不缺。今年6月北京頒布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三大獎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只設了一項一等獎,得主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戴希。最近被正式任命為第九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盧煜明教授,近30年前就在中大醫學院研究突破了「無創產前檢測」技術,憑此盧已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香港人」。

技術,香港也不缺。香港投資公司今年6月完成的第一筆投資,「AI獨角獸」深圳思謀科技,就由中文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賈佳亞創辦。以筆者視野,香港遺憾錯過的最大一個項目,是大疆科技。創始人汪滔其實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其名揚四海的無人機項目,技術源頭是他的碩士課題。但非常可惜,這個項目在香港沒有落地,反而在深圳才得到成功。

從過去的教訓來看,香港發展科創產業的最大短板,在於缺乏資金,特別是風險投資基金。美國科創中心矽谷的崛起,固然是因為有人才(背倚斯坦福大學),有項目(層出不窮的創新技術可以做出產品),核心是戰後出現的風投機制。中國大陸在1990年代後期特別是21世紀出現的互聯網創業潮,從根本上也是受益於美元風險投資,在這方面,有「中國風投之父」稱譽的成思危有不可抹殺的貢獻。而在香港,本來最不缺少的應該是錢,儘管香港也出現過陳啟宗的晨星資本、李嘉誠的維港投資等頂尖風投公司,但在港內科創產業薄弱的背景下,風投資金的大規模進入也就成了空話。這也是本次施政報告宣布推出百億科創引導母基金的意義所在,在市場暫時缺位的情況下,先由政府出手帶動,從源頭上孵化和培養更多科創企業,帶動更多市場化風頭基金的進入,培育新興產業,共同打造出一個融科技、項目、人才、資金於一體的科創生態。

矽谷的創新最為人所稱道處,是所謂的「車庫文化」。以色列的創新經驗也是這樣,大量的高技術創新公司,都在小城特拉維夫,創新首先發生在頭腦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新是一種文化,在根本上事關思想開放和心靈自由,和土地、辦公樓、佔地面積多少無關。這也是筆者對香港要不要進行大規模土地基礎建設持保留意見的原因。創新其實是市場的事,由政府牽頭的創新,從長期來說效果是存疑的。

不過,具體到香港,在香港的科技產業相對薄弱、風投基金基本缺位、科創文化尚待建立的情況下,由政府牽頭出資成立引導母基金,推動香港的科創產業的培育發展,有積極的現實價值。香港有科技有人才,長遠也不會缺少創新產品和項目,有天使基金的培育,風投基金的加持,應該說,這為香港培養新經濟成長點,邁出了有想象力、亦有實施可能性的一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成立百億創科引導基金 猶未為晚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