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海運歷史悠久,在國際海事業界佔有一席之地。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新一份施政報告亦公布多項支持措施。香港航商總會主席、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趙式慶表示,今年施政報告的舉措包含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等三大中心的構建,以及其中大宗商品的交易生態圈的建立,將極大影響香港未來總體布局和經濟發展,單憑自身恐難以實現,必須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產業鏈的上下游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關係。
回顧近年數份施政報告,趙式慶表示,今年特首對於航運的重視程度較往年提高很多,內容很豐富,其中「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協同發展」,為業界帶來很大提示,也符合業界對香港未來的判斷,即香港要發揮航運中心的作用,有哪些方面還要努力?
目前香港面臨哪些挑戰?趙式慶坦言,香港人才不足、土地太少,尚未與澳洲、巴西等國達成雙邊貿易稅務豁免安排等問題,香港自身作為一座城市很難解決,若能進一步和大灣區融合,則香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現有的平台,充分發揮香港貿易樞紐的角色。
談及未來展望和發展機遇,趙式慶預計,未來航運界對於清潔燃料和減碳相關技術要求將不斷提升,中國作為新能源大國,不論是光伏還是風電在全球均佔有很大份額,其中光伏發電量的增長有望佔到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的80%,清潔燃料生產潛力非常巨大,有望為市場提供價格最低廉、質量最優的燃料。
香港能發揮什麼作用?趙式慶認為,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三大中心加持下可以作為貿易平台,國際買家可以透過香港完成交易,具體的燃料加注則未必要在香港完成,相關企業也能享受香港優惠的稅務條件,相信「機遇巨大」。
趙式慶並稱,香港應該向更高端方向發展,在保留港口的同時,做好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發展,首先是交流機制的進一步強化,同時香港未來不應將視野局限於港口,而是深挖貿易、金融、航運一體化發展的潛力,在海事發展、法務、仲裁、保險等領域實現突破。
趙式慶表示,未來香港要打造航運中心,除了傳統的航運關聯領域,三大中心的構建亦是三位一體,隨後是如何加強作為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其中能源、新能源也屬大宗商品範疇,這些對於香港未來總體布局和經濟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香港很難獨自完成,必須要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與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方,特別是上游的生產端展開更密切的合作,最後需要通過企業來完成相關工作,相信未來的「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應建立類似平台,形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網。
特區政府將現時的「香港海運港口局」改革為「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趙式慶希望,特區政府能吸收更多業界專家,吸取業界的經驗和對市場的判斷,相信也會有助於香港航運中心特別是綠色航運中心的建設中,能更貼近實際需求,及跟緊國際步伐。
全球航運業面臨變局 市場對新能源新燃料的需求增大
談及全球航運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趙式慶指出,目前國際地緣形勢愈發複雜,航運價格和效率大受影響,加上歐盟在今年1月將航運業納入EU ETS法規,航運業需要支付新的碳稅,市場對於新能源新燃料的需求越來越大。
「全球並未放緩減碳目標。」趙式慶表示,以歐盟為例,前往歐洲海域的船隻都會考慮使用雙能源,其中商業用船走在最前沿,儘管包括散貨船在內部分船型使用雙燃料的比例仍較低,但考慮到碳排放可能出現全球性的方案,相信會對所有船型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趙式慶提到,越來越多的船參與到俄羅斯及其他受制裁國家貿易中,與主流航運形成兩個不同的局面,航運界將其稱為「影子船隊」。他表示,隨着全球格局不斷惡化,影子船隊已不在少數,一些主流船型例如阿芙拉型油輪(Aframax)和LR2型油輪,其中15%至25%屬於「影子船隊」。
趙式慶表示,目前國際不斷推出新的規章制度,是希望在可持續發展中完成更多環保工作,但由於有較多國家受到貿易制裁,從而干擾到海運航線,造成許多不便並直接產生排放。他指出,貿易制裁還造成越來越多的船舶缺乏保險覆蓋,對於未來的航運安全和環境安全帶來巨大危機。
香港海運業優勢
- 港口處理能力高效,2023年遠洋國際貨櫃船在香港港口停留的平均時間為0.95天,遠低於世界前20大貨櫃港口的平均值1.85天,享有「補時港」美譽
- 具備一流的機場和陸路跨境口岸和運輸設施,是具備廣闊服務網絡的區域樞紐港
- 具備完善的法律框架、法治和司法獨立原則、實行普通法制度、仲裁機構選擇多、《紐約公約》適用、毗鄰內地等制度優勢,是亞太地區主要爭議解決中心之一
- 國際保賠協會集團(IGP&I)有13家主要的成員協會,分布世界各地,為全球約90%的遠洋船舶提供保賠服務,其中12家在香港設有辦事處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蔣去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