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今日(8日)表示,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是黨中央統籌考慮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確保經濟財政平穩運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實際等多種因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今日正式向社會公布。這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三年安排,2024至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持地方用於置換各類隱性債務。
今年10月12日,藍佛安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曾稱「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台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發展經濟,提振經營主體信心」。今日,這一政策正式公布。
「為什麼我在10月12日的發布會上,把這項政策比作是一場『及時雨』呢?」藍佛安表示,近年來,在各地各部門的協同努力下,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不斷減少。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全國隱性債務餘額為14.3萬億元。今年以來,受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需不足等因素影響,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稅收收入不及預期,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各地隱性債務化解的難度加大。
藍佛安表示,針對上述情況,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同時也明確,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上述三項政策協同發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化債壓力大大減輕。我們估算了一下,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地方是比較輕鬆的。總的看,我們推出的是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藍佛安說。
藍佛安坦言,當前一些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大、利息負擔重,不僅存在「爆雷」風險,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財力。在這種情況下,實施這樣一次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着化債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轉變:一是從過去的應急處置向現在的主動化解轉變,二是從點狀式排雷向整體性除險轉變,三是從隱性債、法定債「雙軌」管理向全部債務規範透明管理轉變,四是從側重於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從政策效應看,能夠發揮「一石二鳥」作用。
一方面,解決地方「燃眉之急」,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減少利息支出。這次置換,近三年密集安排8.4萬億元,顯著降低了近幾年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規模,讓地方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同時,由於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於隱性債務利率,置換後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根據估算,五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通過實施置換政策:一是將原本用來化債的資源騰出來,用於促進發展、改善民生。二是將原本受制於化債壓力的政策空間騰出來,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三是將原本用於化債化險的時間精力騰出來,更多投入到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去。同時,還可以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利好實體經濟。
(點新聞記者馬靜、劉凝哲報道)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