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岩
就在立法會近日審議當局撥款7.8億元興建北區古洞北新公眾街市,被議員強烈質疑目前北上成風,市民業已習慣到深圳購物消費,連日常肉菜蔬果都不惜隔山隔水從深圳轉運回港,位處北區臨近上水的古洞北公眾街市究竟能吸納多少客流。好巧不巧,今日又有媒體報道剛剛花費巨資翻新的香港仔街市空置率近兩成,吉舖多人流少,檔販叫苦「唔知捱到幾耐」。
耗資逾2.5億港元翻新的香港仔街市,經多番延誤後終在去年5月開始局部復業,有約80個攤檔率先投入服務,售賣的貨品種類包括蔬菜、水果、家禽、鮮肉及冷凍肉類等。政府決定翻新街市,當時就有商戶擔心翻新令到租金等經營成本大幅上漲,或令客流大減5成,影響效益;另有街坊指局部開放影響減低他們到場的意欲,又憂慮翻新街市後商品價格上漲,結果是街坊望而卻步,最終只能執笠收場。
翻新後的香港仔街市採用現代化設計和布局,包括按行業種類劃分區域、擴大攤檔面積、擴闊通道、增加公眾空間等,並設育嬰室和母乳餵哺室,以及可舉辦街市推廣等活動的多用途空間。客觀上確實令到購物環境大大改善,特別是增設冷氣設備,令到夏日炎炎不再侷促,能夠讓市民舒適購物消費。但是,如此舒適的環境,為何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流,反倒變得冷冷清清,甚至諸多商舖不得不選擇關門?部分仍在營業的商戶,更後悔當初未能接受政府翻新前提出的若選擇結業可賠償27個月租金的優惠條件。
據悉,現時有一半檔主「明智」選擇結業,翻新後不回遷,當中除了27個月的租金賠償優惠外,很大原因是街市檔主多數年事已高,年輕人又無心加入。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租金高昂。政府彼時言明只收取市值租金約7成,雖則如此,檔主亦十分在意,畢竟翻新後舖位面積普遍較之前寬敞,原先可能四五平方的舖位,現時最小都要六七個平方,舖位面積大,租金自然會加大,再加上整體翻新後環境確實好了很多,與一般街舖並無差異,政府權衡當區租金,就算是收取市值七成租金,對於只是賺取零零碎碎的小額交易的檔主而言,也覺得負擔沉重。
客觀上講,香港仔屬於舊區,消費人口以中老年為主,街市本來以售賣民生用品為主,定價自然不能太貴,若然貴租,生存必然成疑,有檔主直言,「都係諗住試嚇做,都會想政府可以傾下啲租金,因為真係貴。如果到時做唔住,都要離場」。
初步目測,香港仔街市空置率接近兩成,翻新開業一年來共有46個攤檔退租止蝕,不少檔販叫苦連天,大呻無生意兼捱貴租,還要應付街市管理人員每天頻密巡查「趕客」走鬼,慨嘆「唔知捱到幾耐!」
最大的問題是,南區不似北區距深圳很近,大部分市民不可能選擇到深圳購物消費,日常吃穿用度仍舊會原區消費,那麼,街坊每日必須的肉食蔬果到哪裏去購買呢?據香港仔黎姓市民稱,除了到大型超市購買必須品之外,現時在香港仔也有兩三家開街舖賣蔬果肉食的店舖,價格與街市不相上下,甚至還略平。最關鍵的是新鮮,所以未必一定到街市歎冷氣。反過來講,街市檔主在政府加租的情況下,變相將成本轉嫁消費者,兼且街市攤檔開工不足,空置漸增。也減少了競爭壓力,部分檔主急功近利,加價銷售,售賣的蔬果肉食甚至貴過街舖。消費者個個都是精明眼,有誰人還會光顧呢?
香港仔街市翻新後,當局可能是考慮成本效益,採取競價方式放租,價高者得,部分稍大面積的舖位連同冷氣費每月租金高達2萬元。單是成本,每日都要支出700元,以街市定位而言,日日賣出千元貨品,談何容易。以至於有租戶苦歎「每到下晝5、6點成條通道可以打保齡球掃唔到人。」當然,香港仔街市的慘況,亦非完全是改建翻新之故。荃灣區有間諾大的舊街市,場內只有兩三家蔬果攤點,客流少,只能靠賣貴價補貼,街坊光顧一次就有被劏一次的感覺,長此以往,還會有市民幫襯嗎?
政府正在全力推動各區街市翻新計劃,客觀上確實能夠為市民街坊打造舒適寬敞的購物消費環境,這一點也確實備受市民支持與肯定。問題是,花費巨額公帑改造,結果卻差強人意,市民不買賬,商戶不上心,導致客流不暢,空置偏高,或會直接影響之後的街市改造計劃。如殘舊不堪的灣仔街市,目前樓上熟食檔,每到中午客似雲來座無虛席,若然以香港仔街市慘況推算,耗資改建勢必加價,若然這些熟食價格與市面持平,還會有人專門來此光顧嗎?
當然,市場的變化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租金因素外,現時市面多了售賣日常雜貨甚至蔬果肉食的店舖,其經營手法通常更為靈活親民,甚至一到傍晚更是半價清貨,確實吸引了貪平的市民。面對市場新的經營變化,街市商戶若然仍舊固守不買此處貨,出門無處尋的觀念,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勢必會難以為繼。若果因為客少而變相加價,最終只能是走進了死胡同,執笠了事。當然,作為業主的政府,對於服務市民的民生工程,不能鐵算盤斤斤計較,花費公帑就要收回成本,而應回歸為市民打造舒心的購物環境的初衷,適當平租,並推廣引導,吸引客流回流。否則,而後陸續有來的街市改造計劃,同樣都會面臨如此尷尬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