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焚城x破地獄:香港人的10000種人生

文/程程

香港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看看香港電影你就知道了。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直到20世紀末,被廣泛認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巔峰時期是1992年,那一年香港製造300多部電影,約一天左右產出一部,海內外總票房高達30多億港元。每一天,香港都有劇組開工;每一天,片場都能聽到導演罵人,他們有些是對藝術的嚴苛追求,有些是出於對票房的靈敏嗅覺。每一個劇組都十分飢餓,他們消耗掉成百上千的盒飯,然後拍出成千上萬個鏡頭。

那一年,東方之珠閃耀香江,每一台攝影機永不休眠。

2024年,《焚城》上映,每一個播放此片的影廳裏都轟隆作響,上演世紀災難。每放一遍,香港便「毀滅」一遍,電影中營造的窒息場景令人身臨其境,汗毛豎立。每個人眼看着香港被毀滅,屏氣凝神地沉浸在災難的絕望之中。但是隨着某種情緒被點燃,一雙雙眼睛看呆了,作為首部聚焦輻射災難的華語電影,電影畫面着實吸引眼球。影片結束後,筆者一陣陣回味近年看過的精彩港片,有《九龍城寨》《手捲煙》《怒火》《無雙》鮮明港風的類型片,也有《年少日記》《過春天》《淪落人》《一念無明》《一路瞳行》更本土化敘事的影片,還有「子華神」近年進軍影視從「票房毒藥」成為「票房神藥」的逆襲,香港電影一直都在這座城市,它扎根於此,早就變成一種信念。離開戲院時經過走廊,新的《焚城》再次放映,我知道,這條片不是講述香港的一次次毀滅,而是展映香港的一次次重生。

值得紀念的是,《焚城》和另一部剛上畫便破票房紀錄的《破·地獄》同樣是11月上映,本港兩家院線破天荒合作推出「焚起鬥志破釜沉舟」電影套票。在香港院線生存日漸困難的今日,兩家院線聯手合作,似乎又帶給我們一個信號:香港電影,又回來了。

回望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轉眼已是21世紀的第二個世代,不光是香港電影放得少了,還有些人說,這座城市有些冷漠了。而這句話,很多人,不答應。第一個不答應的,是1973年去世、年僅32歲的李小龍不答應。1971年,李小龍攜《唐山大兄》出世,後又以《精武門》《猛龍過江》,連續三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帶領香港電影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他滾燙的人生不答應。

同樣的年代,從新浪潮走出來的徐克和許鞍華不答應,他們的創作人生不答應。

1980年代,成龍不答應。他自編自導《師弟出馬》拿下1980年的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他為演好一個角色的敬業不答應,他為完成一個高難度動作的玩命不答應;爾後兩次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的許冠傑更不會答應。

1990年代,周星馳用無厘頭的笑聲告白電影,王家衛用「無腳鳥」的寓意對話人生……

時過半百,一個時代終究會過去,發燙的膠片也早已被冷靜的數碼代替,而一座城市的溫度是澆不滅的。人的記憶會變得模糊,人的雙腿是會疲憊的,而人們在戲院看戲的姿態卻是肩並肩的,每一塊銀幕都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切面。

很多人感覺香港和以前不一樣了,那是他們沒有真正愛過香港,愛香港的人見過世界之後會回來;懂香港的人,在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也會同時擁有10000多種人生。為什麼是一萬多種人生?因為那是香港電影的數量。

所以,香港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

看看這裏300多座山峰永遠向上的角度和750萬人持續向前的姿態,你就知道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焚城x破地獄:香港人的10000種人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