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津賢
提到外資,許多人立即聯想到「撤退」,尤其在近年外企頻頻登上新聞頭條。這是否意味着外資正在放棄中國市場?事實上,答案並不那麼簡單。與其情緒化地解讀,不如從數據和趨勢中尋找真相。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外商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比例自2007年開始下降,但即使到2022年,仍佔有20%的份額。這個比例顯示,中國GDP中有五分之一的動力來自外資。試想,當GDP增速從6%降到5%時,我們已感到巨大的壓力,如果再失去這20%,影響將更為深遠。此外,外商直接投資(FDI)同樣表現強勁。2022年,FDI達到創紀錄的1891億美元(約1.3萬億人民幣)。即使2023年下降了13.7%,仍有超過1600億美元的投資流入中國。從全球角度看,中國仍是僅次於美國的主要資金流入地。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中國市場對外資仍具有極高的吸引力。
近年來,IBM、VMware和Citrix等知名IT企業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業務,引發了廣泛關注,似乎讓人覺得外資正在大舉撤離。然而,這種片面的解讀忽略了全貌。正如蘋果在中國設立新的研發實驗室,特斯拉擴建超級工廠,微軟持續投資一樣,一些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市場並深耕發展。事實上,外企的行動更多體現在業務重組上。一些傳統IT企業因技術變革或市場競爭而縮減在華業務,但新興行業的投資卻方興未艾。這表明外資並非撤退,而是在適應中國市場的新形勢。
外資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們也應認識到,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對於外資企業而言,中國不僅是生產基地,更是龐大的消費市場。而對中國而言,外資不僅帶來資本,還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助推國內產業升級。以製造業為例,中國已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一些企業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核心高端製造仍依賴中國。此外,許多外資企業正通過合資模式深入本地化運營,這不僅穩定了其市場份額,也促進了技術和人才的雙向流動。
面對外資的變動,我們既要看到挑戰,也要尋找機遇。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市場透明度;另一方面,也要推動國內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國際化步伐,以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如果有一天外資真的大規模撤離,我們應該從鄰國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例如,俄羅斯因制裁和孤立而陷入經濟困境,其國內通脹率飆升、利率高企,許多IT設備甚至需要從中國購買二手。這種極端情況提醒我們,對外開放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外資在中國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但這並不意味着撤退,而是市場趨勢的調整。如何應對這一變化,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韌性和發展潛力。我們需要以更加冷靜和理性的態度,抓住挑戰中的機遇,為未來的經濟轉型鋪平道路。總結來說,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仍然充滿信心,同時中國企業也需加強自身實力,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大的份額。希望未來中外企業能夠共同發展,共創美好的經濟前景。
(作者為聯想集團企業方案經理、工聯會地區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