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銀
臨近新一年,香港「加風」繼續吹。涉及全港市民基本生活開支的明年電費加價方案昨日揭盅,兩電電費按年加幅俱低於1%。有立法會議員就指出,明年電費加幅雖較其他公共服務溫和,但穩定供電對經濟及民生非常重要,惟兩電今年分別出現多宗電力事故,促請兩電採取措施加強服務的質素及穩定性。
不過,市民大眾更關心的是,電費續加會否向社會發放負面信息,掀起公共服務加價潮?這不,巴士也申請加價了,而且申請的加幅並不算低。三間專營巴士公司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城巴申請加價9.5%,九巴申請加價6.5%,新大嶼山巴士申請加價6.5%。
三間巴士公司都稱面對持續上升的工資成本和大幅波動的油價,以及與其他交通工具之間的持續競爭,財務狀況未如理想。不過,在巴士加價前,要先想清楚這幾個問題:
首先,對於巴士公司來說,加價前要先檢討服務質素,是否滿足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若以「脫班率」這項公共交通服務指標而言,城巴2023年的脫班率高達5%,2024年1至6月的脫班率亦有2.7%。筆者曾連續兩天在上下班高峰期遭遇城巴37X及70號線「脫班」的情況,還有遇到城巴壞車的情況。巴士「脫班」影響打工仔正常的上下班安排,情況並不理想,需要巴士公司努力提升服務質素,降低「脫班率」。
其次要看到,巴士公司經營困難確屬客觀事實。以虧蝕情況最嚴重的城巴為例,即使在計及「防疫抗疫基金」的資助後,過去3個財政年度都錄得虧蝕,2023年財政年度城巴的虧蝕額達5,740萬元,確實需要從票務方面進行一定的彌補。
巴士加價的理據是什麼呢?城巴相關人員解釋,燃油及工資成本上升,過去6年公司面對虧損,雖然去年虧損額收窄,但仍虧損超過5000萬元,需要考慮從票務方面彌補。城巴對上一次加價已超過1年,如今次申請獲批,大約在明年第一季落實,相距上次加價超過1年半。
至於是否需要每年加價呢?城巴表示,工資成本是主要考慮因素,佔總成本的六成,打工仔亦期望每年加人工,如工資缺乏競爭力,招聘不到足夠人手,會出現巴士短班等情況。也就是說,巴士不加價,城巴可能會缺乏足夠的人手,就會出現巴士「脫班」的情況,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與城巴相比,最多香港市民乘搭的九巴經營狀況相對好一些。從數字上看,在計及「防疫抗疫基金」的資助後,九巴在2023年財政年度錄得2,020萬元盈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個財政年度後三間巴士公司都不會再有「防疫抗疫基金」的資助,它們之後會否有機會轉虧為盈,現時仍未知。
更重要的一點是,巴士加價須顧及市民的承受能力。三間巴士公司能否加價,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九巴為例,該公司去年錄得逾2,000萬元盈利,惟仍然申請加價達到6.5%,加幅之大明顯難為市民接受;另一邊,城巴雖然錄得嚴重虧蝕,惟其申請加幅達到9.5%之多,跟通脹率和經濟增長差距非常大。有在灣仔上班的市民就直言,每日由元朗乘搭巴士返工,放工乘搭通宵巴士,來回車費共約63元,若加價近一成每月開支增加逾百元,形容「不可接受」。相信政府在考慮各公司的營運狀況時,亦必然會同時衡量市民的普遍承受程度。
與此同時,政府為穩定巴士車費,早於2019年起已豁免專營巴士使用政府隧道及管制區的收費,節省下來的隧道費會存入每間巴士公司的專用賬目,當它們申請加價時,政府便可用有關基金減低加幅。截至今年6月底,九巴基金結餘為3.87億元,嶼巴則有2萬元結餘,城巴則沒有結餘。換言之,當政府宣布加幅後,城巴將不具備任何基金費用削減相關加幅。
有立法會議員就直言,巴士多重申請加價的機制流程擾民,建議為專營巴士公司訂定每年一度的車費調整機制,並與通脹率掛鈎,同時參考工資中位數升幅修訂,通脹超過工資中位數升幅,就用工資中位數升幅封頂。類似的建議,需要政府審慎研究,避免巴士公司去年申請加價後,今年又捲土重來,變相每年打工仔都要面對「巴士申加價」的苦況。
巴士加價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定會審慎研究,做好把關工作。不過巴士公司在申請加價的同時,一方面可以善用專營巴士豁免隧道基金,另一方面也可以積極開拓其他非票務收益,避免經營狀況一遇到問題就申請加價。只有這樣,才能既讓巴士公司有利可圖,又能減輕市民負擔。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