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馬凱碩的真話

文/黎岩

曾任安理會主席的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再次以其鮮明犀利的言辭指出,大多數英語或盎格魯-撒克遜的中國評論往往偏見十足,並未提供客觀公正和平衡的觀點。馬凱碩舉例說,《經濟學人》通常只寫關於中國的負面報道,以至於一早預言香港崩潰但面對香港由治及興的發展現實,又言不由衷地鄭重道歉:我們錯了!至於其在封面報道承認中國已成為科學超級大國,更令外界感到相當意外。

馬凱碩認為,像《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樣的所謂在全球媒體界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媒體,讀者卻無法在其中獲得關於中國的公平、平衡的評論,甚至於不時會鬧出類似台灣媒體聲稱「大陸高鐵無靠背」的國際笑話。儘管如此,《華爾街日報》的那些很傻很天真的粉絲對此卻依然深信不疑。

馬凱碩強調,讀者在通過書籍媒體了解中國時需要擺脫英語評論視角。他認為,英語評論家們有必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需要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非常堅信,中國要想取得成功和繁榮就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有趣的是,馬凱碩用十分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中國人喜歡下圍棋,會有一個更全面的戰略布局,以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局面。西方人卻是國際象棋思維,試圖通過消滅打垮對方以圖取勝,哪怕是魚死網破兩敗俱傷以求得博弈中的和局。

馬凱碩直言,中國擁有比美國更明智的長期戰略,隨着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差距不斷縮小,美國應該開始為變成「世界第二」做好準備。作為長期關注研究亞太及中國社會發展的學者,馬凱碩對中國在脫貧攻堅、防控疫情、應對氣候變暖、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他曾稱讚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為世界樹立了「積極榜樣」。

馬凱碩表示,美國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在沒有任何戰略的情況下貿然地發起了競爭。儘管美國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中國採取極端行動,甚至不惜違反由美國自己主導制定的國際遊戲規則,但難以做到像曾經對付前蘇聯一樣遏制和孤立中國。

「中國想成為世界第一嗎?」馬凱碩認為,「中國想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並不尋求取代美國的霸權地位。「與不能接受對等競爭者的美國相比,中國沒有拿競爭性意識形態針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世界大國。」

馬凱碩還稱,「中國在為自己設計長期製造業戰略上是相當巧妙的」,中國正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同時深化與鄰國的關係,這體現在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已達近1萬億美元的規模,以及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令全球汽車製造商震驚的」重大進展。

他指出,美國政府的主要問題在於,似乎是在沒有任何明確、全面的長期戰略的情況下,發起了一場對抗圍堵中國的運動,中國的發展取決於中國人民的行動,美國不可能干預或阻止中國的發展。馬凱碩敦促美國現在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果所有「遏制中國」的措施都無法發揮作用,中國的經濟實力會變得更強大,到時候會發生什麼?美國應該怎麼做?如果美國人有一天醒來發現,他們的經濟變成了世界第二,中國經濟變成世界第一,美國人的生活也不會改變,一切都一如既往。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執着於阻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呢?」

在談及香港問題時,馬凱碩也給出了善意的忠告,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這是國際權威評級機構做出的結論,對於「香港沒有自由」的說法與現實完全不符。他以新加坡外交官的經驗,建議特區政府派出能言善辯的代表,為香港辯護。馬凱碩稱:「當時新加坡剛限制《華爾街日報》在當地發行,美國媒體對新加坡發動攻擊,時任總理李光耀先生怎麼做?他深入虎穴與他們辯論,所以這對香港也很重要,要找到強勢且能言善辯的代表,派他們出去為香港作出有力的辯護。」

馬凱碩認為,當現實與觀感差距擴大時不應只着眼於現實,特區政府應嘗試改變外界對香港的看法,游說他們親自來香港觀察,讓他們親眼看到香港經濟蓬勃,各方面都有多元穩健自由的發展。

馬凱碩曾經是一名資深的外交官,顯然具有洞悉國際局勢及發展勢態的前瞻性視野與維度,新加坡作為國土面積僅有72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60萬的蕞爾小國,卻能夠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特別是美國加緊圍堵中國導致的東西方對抗的夾縫中,游刃有餘,混得風生水起,且每每其聲音還能夠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與尊重,恰恰是具有馬凱碩這樣遠見卓識的無雙國士的睿智謀略。作為一名知名的國際政治學者,確實沒有必要為他貼上類似親華甚至投機的政治標籤,但其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與真知灼見,卻足以引起美國當局的高度重視。當有朝一日,美國不情不願地成為世界第二時,美國人依舊還是美國人,依舊會過着與現在無差別的生活。唯一可能的變化是,美元霸權將會跌落神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馬凱碩的真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