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湖
香港特區政府籌劃多時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日前出爐,提出四大發展方向、71項措施,為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訂立清晰願景、原則和發展方向。對關心香港文藝創意產業的人士來說,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香港以航運、貿易、金融立市,傳統說法往往只提三大中心地位,其實香港以其連接東西中外的地理和文化優勢,近百年年文藝產業發展成就,早已成為中國乃至華人世界的文創中心。就以人人樂見的電影行業為例,香港的電影發展成就,絕對夠得上「東方好萊塢」聲名。在二戰後的數十年間,香港幾代電影人以維港為基地,創造了能媲美洛杉磯、巴黎的東方影視之都,為香港贏得世界性榮譽。電影業繁盛期間,貢獻出胡金銓、吳宇森、王家衛、許鞍華等導演大家,誕生了李小龍、張國榮、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張曼玉這樣的現象級演員明星,以及攝影、音樂、美工、服裝等各門類的一流藝術人才,這是香港文創行業的獨特財富。
其實,香港不光是影視之都,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產業發達,亦曾是文學之都。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諸多名家,如魯迅、茅盾、巴金,都曾在這裏留下腳蹤;許地山、戴望舒、蕭紅、張愛玲,亦先後在香港寫出重要作品;端木蕻良、蕭乾等亦都留下雪泥鴻爪。二戰後更出現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梁羽生,以及倪匡、李碧華、亦舒等流行小說家,和劉以鬯這樣的現代主義作家。香港還是媒體和出版之都,媒體出版業亦曾傲視亞洲。香港文創領域早已是一座琳瑯滿目的寶山,蘊藏着豐富的寶藏。以金庸為例,且不論其報人、政論家、電影編劇等其他志業,單以小說一項,就創作出數千萬字想像瑰麗、足以和法國作家大仲馬相媲美的作品,絕對是香港的寶貴財富,值得為他建立一座博物館。
由此來看,過去相當長時間北方文人的香港「文化沙漠」之論,其實只是皮相之見。一個大陸盡頭的小小漁村,只幾百萬人口,短短數十年就綻放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花朵,如果這還是「沙漠」,那麼土地肥沃、流淌着蜜和奶的迦南美地,又在何處呢。
不過,為香港曾經燦爛奪目的文藝行業發聲是一回事,香港文創產業亦需要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話題,也無從迴避。當筆者歷數香港文創產業曾經達到的高峰成就時,不得不說,那都已是過去式。時代在呼喚新電影、新小說、新戲曲、新話劇——這些都需要新一代香港文藝工作者的耕耘努力。創作的核心,當然還是自由和創造,是一個人一支筆一段旋律一個創意,就可以召喚起萬馬千軍。可是如果要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產業,香港想要重回文化高地,打造新時期的文創行業,進而輸出文化軟實力,那就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幫助。這也是本次文創產業藍圖出台,引起關心熱議的原因。
毋庸置疑,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早已是香港經濟的重要一環。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文創產業在2022年增加價值約為1,221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5%,就業人數超過22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6.1%,對比2005年數字升幅顯著。香港還是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2023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和古董貿易總額達到1,055億元。按照《藍圖》規劃,十年後香港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有望達至2,000億元,就業人數增至26.4萬人,為香港經濟提供源源不絕的文創新動力。
這次產業藍圖的發布,將努力方向定在了四個: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建立國際平台,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具體措施71條,看得出是集思廣益、構思長遠的精心譬劃之策。限於篇幅不展開敘述,筆者最關心兩條:一是如何通過政策激勵扶持,促進更多本地優秀文創作品和優秀藝團的脫穎而出;一是改善硬件環境,增加展覽演出場地,香港需要更豐富多元的演出生態。
根據目前發布的工作規劃,政府已有在北部都會區建立一所介紹國家發展成就的博物館、在九龍公園設立中華文化體驗館的計劃。正研究放寬不同場地的限制,例如容許工廈改建為小型劇場;檢討現行「人才清單」完善文創人才庫的生態鏈,以及檢視藝團資助制度等。希望這些計劃能及時向社會公布,提速提效並能適時優化。高樓大廈只是硬件,有衣有食,心有所寄,活得舒心健康,才是人生目的。從這個角度看,香港以提升文創軟實力作為目標,提升生活質素,適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