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特殊教育博覽 創留學香港新品牌

文/鄭久慧

施政報告銳意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培育未來人才,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本月中年度大型教育博覽會、第十四屆「學與教博覽」即將舉行,這個亞洲頂尖的大型教育展一直獲教育局支持及本港教育界積極參與,不僅就教學發展作專業交流,亦與海內外同業探討全球教育新趨勢。

然而,筆者近日與熟悉新加坡教育的朋友傾談,發現本港多年來在特殊教育(SEN)方面推動「融合教育」,成果斐然,若能仿效新加坡舉辦「特殊教育博覽」(Special Education Learning Festival, SPED LF),着重展示香港特殊教育的卓然成就,令其不至隱沒在主流教育展之中做一個分支,能獨立出來成為「特殊教育產業」,勢必創出另一「留學香港」的新金漆招牌!

其一,設傑出特教教師獎。本港雖有各類表揚老師計劃,例如「優秀教師選舉」、「傑出準教師選舉」,卻未設立獨立的「傑出特教教師獎」,表彰在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範疇的突出表現者。舉例,2023年第10屆傑出準教師選舉的金獎得主之一的何迦希老師,就是致力鑽研如何令特教生獲得啟蒙,增加學習興趣。在新加坡,早在2007年已經單獨設立「傑出特教SPED教師獎」(OSTA)及「創新特教獎」(IA)。除表彰資深特教工作者,新加坡在2023年更推出新獎項「最有前途特教教師獎」(PSTA),褒揚那些表現出具備高度特教熱情及超卓教學品質的年輕特教工作者。

其二,創科助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成功往往離不開社會各方的協作,包括政府部門、學校、社福、醫院、大學、創科等「跨界別協作」。例如,在新加坡Lighthouse School,透過使用iPad的VoiceOver應用程序幫助視障學生練習識字技能,更能進一步讓SEN學生參與文字遊戲並編輯文檔,令整體學習經驗變得生動有趣。又例如,新加坡Cerebral Palsy Alliance Singapore School致力發掘腦性麻痺學生的藝術潛能,與創科公司合作,為學生度身訂造數字媒體設計及視訊製作課程。本身患有讀寫障礙、被迫在15歲就退學的英國維珍航空創辦人Richard Branson,在今年9月亦宣布成立第一所針對讀寫障礙者的免費線上大學「DyslexicU」,推動他們克服缺陷,重塑職業發展。在本港,教育大學多年來一直與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合作,開展《創新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及特教研究》,將各類創科技術應用於特教工作。而與特殊教育相關的醫學研究不斷發展,例如在11月初,國際醫學期刊《刺針》首次在亞洲成立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關注工作組,由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擔任聯合主席工作,深入探討ADHD的研究發展及臨床診斷,有效契合本港教育部門一直秉持的「及早識別」、「及早支援」理念,重視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成長協助工作。隨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以AI科技輔助SEN學童,提升整體學習效率,絕非稀罕事,例如貝智人工智能(Bridge AI)就已經應用在近廿間本地幼稚園。

其三,分享本港融合教育碩果。新加坡教育部的第二部長(Second Minister for Education)Dr Maliki Osman去年特地去芬蘭取經,研究芬蘭從幼兒教育開始,就將不同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放在同一個課堂,透過集體遊戲等趣味課程,從小培養學生們的群體精神、互相尊重和同理心教育。香港在公營普通學校推行融合教育政策,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入讀普通學校,盡量獲得與一般學生無異的學習體驗,此類教學經驗非常值得透過設立「特殊教育博覽」,與國際同業分享。各類融合教育的經驗包括:教育局在「融情.特教」(SENSE)專頁(sense.edb.gov.hk/tc/index.html),為家長提供特教資訊。教育局亦在學校層面,以「全校參與」及「家校合作」模式推動融合教育,增設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等崗位,以及「學習支援津貼」、「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等津貼,給予校方彈性調配教學資源,按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而靈活教學,同時更設有「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為視障學童提供的支援計劃」、「聽障學生增強支援服務」等專業支援,助特教學生克服學習障礙。

其四,加強特教老師的培訓。本港多間大學均為融合教育學校的老師提供特殊教育文憑課程,亦有更專門的特殊教育相關的學士及個別碩士課程。但新加坡設更詳細的特教老師職業規劃,以「培訓路線圖」(Training Roadmap)形式逐級而上,令特教專業化,增強特教職業的吸引力,吸引新老師加入,更設有全額獎學金鼓勵在職教師修讀特教碩士課程,提升教學水平,這一點值得本港借鏡。

其五,展現社會支援及關愛。每年十月,新加坡電信都會在新加坡博覽中心為特教學生舉辦大型年度嘉年華,旨在促進社會對有特殊需求學生的包容性。今年已進入第十個年頭,吸引了來自當地廿多所特殊教育學校的2500名學生及逾兩千名義工參與。香港是一個關愛都市,更應該將整個社會接納支持SEN學生的實例,透過教育博覽展現出來。例如,港鐵中環站「港鐵‧藝術」展覽讓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展示多元創作、香港演藝學院與非牟利團體協辦SEN親子藝術展、明愛的「 關愛同行•從心出發」藝術展等等。

其六,本港舉辦「特殊教育博覽」非常可行。早在2022年,教育局、香港特殊學校議會及教育大學協辦的「讓愛閃亮2022」活動,並推出專題網站,設有四大分頁,包括「特殊教育專輯區」、「關愛成果區」及「特殊學校展覽館區」等,全面展現本港SEN特教的全貌,分享特教學校學生的學習成果,內容豐富詳盡。而筆者細看去年「學與教博覽」的特殊教育範疇,既有全港第一間開辦資歷架構課程的特殊學校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啟愛學校的介紹,該校不僅設有教育局開辦的應用學習選項,亦全港首辦「以疫情後廣受推介之機械人及AI程式」課程,非常實用,提升SEN學生的工作技能;新生精神康復會「友SEN友戲」計劃則展出新服務,以表達藝術及戲劇治療支援面對社交障礙的ASD和ADHD的兒童和青少年;禮賢會恩慈學校則在創科生活基金資助下,成功與科技公司共同研發「為智障學生而設的生活技能機械人」,增強智障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亦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與其他七所中度智障學童學校,一同透過虛擬實境(VR),促進中度智障兒童學習生活技能。除此之外,筆者留意到有社企研發「特殊教育需求統籌主任專用的SEN學生治療記錄系統」,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亦推出「以語音輸入等科技提升多角度評估」等等,足見香港有大量教育碩果在獨立的特殊教育範疇展示。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有能力、值得裁培的。回想11月初,筆者在演藝學院欣賞雲集本港年輕樂手的「明日之星」音樂會,期間見到感人至深的情景。彈奏氣勢澎湃《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青年音樂家莫梓源在台上獻藝時,莫媽媽坐台下雙手在空氣中敲擊音符,母子連心,隔空共奏,兩人皆如癡如醉,忘我在音樂世界。原來莫氏一歲時就確診中度自閉,並有嚴重語言和社交障礙,父母因其喜歡古典鋼琴曲,希望他能習琴,卻因缺乏專注和語言能力而障礙重重,在熱愛鋼琴的莫媽媽及啟蒙老師的手把手耐心教導下,梓源透過觸感、聆聽及記憶,才慢慢學會彈奏優美樂章,讓音樂敞開了他的心靈和視野。百年樹人,培育特教孩子,需要更多心力及耐性。做好香港的特殊教育,不僅能作育更多像梓源這樣的奇才,亦可構築特殊教育產業,吸引內地及國際生源來港就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特殊教育博覽 創留學香港新品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