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湖
昨日(12月1日),環境局發言人表示,由環境局領導的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在上星期五會議上,原則上同意四個氫燃料試驗項目的申請。這四個項目主要是小巴旅巴及跨境運輸,只有一個是利用太陽能製氫。至此,工作小組已原則同意18個氫能源試驗項目的申請。其中,城巴的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已在各區載客行駛。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在元朗凹頭建造的全港首個公眾加氫站剛於上月落成,預計可於未來兩個月左右投入運作,為即將啟動試驗的三輛氫燃料電池洗街車補充氫燃料。
筆者認為,香港理性推進氫能實驗落地項目,是評估香港在氫能產業參與前景後的務實之舉,值得鼓勵。
保持能源穩定供給是保障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轉的基本要素。推動包括氫能在內的新能源行業發展,在中國和國際社會都是一股趨勢。根據國際主要能源機構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氫能產量將達到5-8億噸區間,且基本為以藍氫和綠氫為代表的清潔氫能。從佔比角度來看,氫能有望從目前僅約0.1%的全球能源佔比,上升到2050年的12%以上。
中國是能源消耗大國,又是能源進口大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定,是國家一直重點研究的課題。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氫能作為高效低碳的能源載體、綠色清潔的工業原料,有望獲得快速發展。
觀察特區政府此前思路,一度是想在香港大力發展氫能行業。香港環境及生態局今年6月發表《香港氫能發展策略》,表示「當局會就規管用作或擬用作燃料的氫氣生產、儲存、運送或供應制定法律基礎,明年向立法會提交修例建議;2027年將會擬備對接國際的氫能標準認證模式,並會推動區域合作、境外投資、共同開發或輸入氫能,推動香港成為國家發展氫能源的一個示範基地,助力氫能產業在一帶一路發展」,「目前已為製造、儲運和使用氫能,展開了相關準備工作」。
不過,理想可以高遠,創新之路卻很難一蹴而就。氫能產業看似前景遠大,但受限於研發水平,目前還處在產業化早期。就以氫氣產生的源頭來說,根據製取方式和碳排放量的不同,氫能按顏色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其中灰氫生產成本低,技術成熟,是目前最常見的制氫方式,但在制氫過程中會釋放一定二氧化碳。而被稱為「零碳氫氣」的綠氫,是通過光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基本不產生溫室氣體,是氫能利用最理想的形態。但由於目前的技術門檻和較高製取成本,實現大規模應用還有待時日。
其次,氫能產業鏈很長,包括了上游制氫,中游氫儲運、加氫站,以及下游交通、工業、發電以及建築等豐富的應用場景。當此行業在技術和產業都還處在早期之際,香港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是優勢所在,需要ALL IN跟進,哪些又是必須繞開的關卡和陷阱,需要思考全面,在工作計劃上既有前瞻性,也要有可執行性。
中國疆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發展氫能產業只能因地制宜。比如西部地區可再生資源富足,成本低,示範應用潛力大,那就可以打造綠氫供應基地,探索規模化應用場景。而香港地域狹小,已沒有裝備製造業,政府可控資源又相對不足,無法複製內地做法,比如像曾經的合肥市政府那樣,舉全市財力從零到一打造全新的LED顯示屏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只能務實找尋香港自己的氫能產業參與之道。
這也是筆者認同此次四個氫燃料試驗項目方向的原因所在。氫能產業既以降碳為目標,產業鏈包括制氫端、儲運端、應用端,而依據香港情況,主要探索氫能在小巴旅巴及跨境運輸等交通行業的多元化場景應用,更符合本地實際。特區政府應該也已認識到在香港探索氫能產業發展的難點所在,十月出台的特首施政報告,對此前熱議的氫能行業只有數行文字提到:「推動綠氫和低碳氫能——積極協助業界建設太陽能製氫裝置作為產業示範,明年提交條例草案,確保氫燃料安全使用。政府亦會擬備香港氫能標準認證模式。」相對之前想法,調門已有所降低,工作計劃也更為務實。
筆者建議,香港參與氫能產業的路徑,或在如下兩方向:一是推動科技界在新能源特別是氫能領域的研發創新。相較後端的具體場景應用,發揮前端的香港科研優勢,這是香港參與新興產業競爭的底氣所在;二是以VC/PE方式提前布局,參與內地在裝備製造基礎堅實、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下,所必然出現的技術升級和產業投資機會。這一輪國家發展科創產業的長遠布局機會,香港不該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