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廣州開埠在340年前。當年來自歐洲的外國商人,主要是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來到廣東,廣東兩字的發音,被他們聽進去之後,變成英語發音的Canton。我們到現在一般仍叫自己是廣東人或Cantonese。廣東話發音在國際間流行一時。廣州交易會到現在仍叫Canton Trade Fair,就好像北京大學和北京烤鴨,仍叫Peking University和Peking Duck一樣,沿用廣東話Peking(北京)的發音。
1684年,康熙皇帝宣布有限度開放對外貿易。聖旨傳到廣東省需時,然後着手籌備。兩年後,廣東巡撫李士楨決定在廣州遵旨奉行,頒布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的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以作為官商,獲發牌照進行對外貿易,外商不得與其他任何中國商人發生直接買賣關係。如果要做生意,一定要通過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代理。當時政府挑選了十三家為指定經銷商,這就是著名的廣州十三行。
1727年,雍正皇帝決定整頓對外貿易,逐漸發展出一套貿易秩序。1757年,乾隆皇帝決定封閉福建、浙江和江蘇三個海關,只留下廣東的廣州,從此確定外商只能夠通過廣州十三行通商;於是形成「東西南北中,一起到廣東」的對外貿易壟斷局面,也就促使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一直到1842年為止(《南京條約》列明,開放「五口通商」)。
從1757年到1842年,85年間廣州十三行是唯一的中國對外貿易通道。十三行總共向清朝政府貢獻了高達40%的關稅收入。十三行的官商就是皇帝特許的國際貿易商,代為接收外國貢品,又包辦海關職能;如果外商欠稅,十三行要代為償還,等同為政府包銷稅務收入。
十三行是真真正正的紅頂官商,處在清政府和洋人的夾縫中,如魚得水,上下其手,前後兼顧,首尾並得。雖然兩頭受氣,卻可兩邊獲利。85年來十三行風雲變幻,其中有人牟取暴利致富,亦有人生意失敗破產。這期間,十三行包攬了全國的進出口貿易,財源滾滾。在這個獨特的營商過程中,造就了廣州四大殷實家族,俗稱四大天王。近代中國第一次出現富甲一方的商人階級。
傳統的士農工商,學而優則仕(做官), 退而求其次就務農做工,商人排在最後。廣州從200多年前起變成官商合作,商人地位提升,把農工擠在後面。原本商人地位最低,由於國際貿易,商人的社會地位提高是因為財富(資本)累積成為商賈階層追逐的目標。
當年廣州的四大家族,包括潘振承潘家、伍秉鑑伍家、盧觀恆盧家和葉廷勳葉家。其中又以潘家最為顯赫。潘氏家族作為十三行的首領,長達39年,資格最老。
潘振承原藉福建,白手興家。他早年行船到呂宋(菲律賓)做買賣,到廣州謀生後,以販賣茶葉、絲綢和瓷器給外國商人致富。乾隆宣布廣州獨家一口通商後,潘振承的「同文行」獲得跨國貿易特權,逐步發展到首屈一指成為龍頭。他逝世之後,兒孫繼承業務,如今在香港的油麻地天后古廟正門,還可以見到潘家在石匾上的墨寶。
白頭買辦何處覓,誰人猶記十三行?滄桑變化豈無常,濃墨重彩存心上。根據中外歷史學家的研究考證,潘振承是18世紀全世界的首富。他的一生可謂百分百傳奇。雍正皇帝解除海禁之後,因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冒着生命危險,數度乘風破浪駕船南下呂宋,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等貴重商品給外國商人,獲利豐厚。他懂多國語言,是由於颱風關係:他要在呂宋逗留一段時間才能夠返航,逗留期間他和接觸到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學習語言。後來他到廣州大展鴻圖,因為精通外語,奠定了良好的人脈關係。當年中國的出口主要是茶葉、生絲、陶瓷和綢緞。潘振承被清政府連續指定為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頭目)長達35年。根據當年一個與潘振承做生意的法國商人在法國雜誌上的報道,潘家每年消費高達300萬法郎,財產比當時西歐國家一個國王的財產還要多,因此潘振承被法國雜誌評為18世紀的世界首富。
英國從1727年起通過東印度公司售賣鴉片到中國。1757年乾隆皇帝下諭一口通商後,廣州成為中國唯一能夠和西方接觸的地方。英國人販賣鴉片到中國長達112年,是可忍孰不可忍?最終引爆鴉片戰爭。這是另一個話題,筆者早前已經詳細介紹過。
1757年是中國重要的歷史轉折。當年中國砰一聲關上大門,西方人撞門不遂,只能夠依靠位於珠江北岸廣州西關的十三行這個鎖匙孔窺看中國,而中國人也只能夠從這唯一和西方接觸的地方向外張望世界。廣州擁有這個海外貿易壟斷的地位長達85年。「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綢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是當年《廣東新語》描述廣州總攬了全國進出口貿易的洋貨行商(即官商)的盛況。民間亦有「廣州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用斗量」的順口溜,十分誇張。
我們回看歷史,是為了鑒古知今,從中可以了解到華洋在歷史過程中交接互動的過程,嬗遞傳續,其來有自。香港特區的由來,是極為精彩的章典。說好香港的故事,可以從中開展文化歷史產業鏈,讓香港特區的年輕一代清楚過去,才知道現在,可展望未來。取得歷史知識和教訓,才能夠讓我們明白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方向。期待香港特區政府新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在這方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行文至此,送上一首陳百強的名曲:摘星。對年輕一代而言,十分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