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妮娜
筆者在香港浸會大學珠海學院開設一門課程:數碼媒體新聞和專題報道寫作。期末邀請學生製作視頻報道,其中一組選擇老年食堂作為報道對象,採訪到了好幾位長者,卻遺憾地錯過了這些長者分享的重要信息——因為學生們先入為主,只一心關注自己採訪前所設想的議題。而這些長者提到的在公共食堂用餐可以緩解孤獨感、減輕子女負擔等等感受,原本可以進一步深度發掘老齡社會值得關注的問題,卻被忽略了。
事實上,現場採訪是對記者隨機應變能力的考驗。擁有開放的心態像海綿一樣去吸收現場信息,往往會浪裏淘沙,挖出有意思的報道選題。不過,現場採訪並不是記者靈機一動的小聰明,而是經過大量的材料分析,充分掌握和採訪有關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相關情況後設計的採訪程序。採訪前的準備工作,就像學生準備大考,每一次訪問都是對智慧的挑戰,是消耗靈魂的實踐。
採訪的資料準備工作關鍵是全面。優秀的記者在採訪前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要求自己對相關資料的了解,甚至要「滅絕式」佔有所有和採訪對象有關的資料。
資料準備工作是設計採訪提綱的必要步驟。這是鎖定採訪對象後,結合報道主題和採訪對象的特點,進行信息的再整合過程。換句話說,採訪提綱既要緊扣報道主題,又要運用技巧讓採訪對象提供盡可能多的有效訊息。那麽,如何設計一個適合採訪對象特點的採訪提綱?
首先,抓衝突:要從資料裏初步找到最具衝突的線索,列入採訪提綱,設計出場順序。衝突是激發被採訪對象溝通欲望的「催化劑」。如果以信息佔有量來形容被採訪對象,衝突採訪法對於信息佔有量越多的採訪者越有效。
其次,找共情:尋找激發採訪對象表達意願的共鳴點、刺激點,並設計出場順序。採訪是記者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必要工具,工具常常讓我們忽略,採訪從本質上是一個人際溝通,越順暢的溝通越能獲得報道所需要採集的重要信息。因而,如何找到通向被採訪者心門的鑰匙,共情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共情是指理解並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共情可以發生在準備採訪提綱的階段,通過了解被採訪對象的經歷或者特點,而準確洞察到激發他(她)表達意願的刺激點。
最後,勿忘備胎:在提供給被採訪對象的採訪提綱外,要有自己的備胎提綱。採訪準備過程中,有些採訪對象或者接受採訪的機構會要求記者提供採訪提綱,以便讓對方「心裏有數」。有必要在該版本之外,準備一份備選的提綱,補充提交給採訪對象因種種原因未能列明的問題,以便在現場與採訪對象進行更深入的溝通,以及更充分採集記者所需信息。此外,可適當採取先聲奪人策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迫使對方做出防禦性反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