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直堅持的發展路向。25年來,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澳門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重大作用,着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現代化建設,透過全面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全力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等政策措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善用中央惠澳政策 實現經濟跨越發展
回歸祖國以來,澳門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日趨穩定,民生不斷進步,獲得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及各界的普遍讚許。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一國兩制」優勢的充分發揮、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效運用。在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如何更好地「把握國家發展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是澳門當前仍須面對的挑戰與機遇。就此,招商投資促進局主席余雨生向本刊表示,自回歸以來,澳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本地生產總值從523億澳門元增至2023年的3,794億,名義人均生產總值由15,320美元增至69,384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24年10月的報告中預測,2024年和2025年實質GDP將分別增長10.6%和7.3%,顯著高於全球先進經濟體均值的1.8%。這些數據顯示中央惠澳政策的成效,反映出澳門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澳門按國家賦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深化中葡平台建設,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強化國內外雙循環的交匯功能,這無疑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和路向。」
事實上,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擁有獨特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自由港特性,並具備單獨關稅區和低稅制度,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的重要平台,提升了其在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連接角色。當前,只要利用好地理優勢和政策支持,澳門可藉大灣區發展繼續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區域影響力。「澳門將持續利用多項中央惠澳政策,包括促進商務往來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並吸引更多國際會展活動。自2023年3月起,澳琴兩地已多次共同『走出去』,前往葡語國家和東南亞等地開展招商工作。同時,通過推動『一會展兩地』及 『一會三地』等新形式,提升會展業的質量和招商引資效果,進一步促進經濟多元化和區域合作」,余雨生說。
參與灣區帶路建設 推動粵澳深度合作
他特別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實施為澳門的會展業帶來了新機遇,例如2024年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大會」與「第29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聯動舉辦,吸引了150家企業,促成43場商業配對洽談,帶來超過2.1億美元的發包清單,顯示出市場化和專業化的進一步提升。
「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的同時,澳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努力發揮其特點和優勢。」余雨生介紹稱,作為自由港,澳門積極促進與葡語國家及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以推動共同發展,同時借助聯繫國際市場的優勢,參與資金融通和貿易,並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此外,澳門也充分利用其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平台優勢,通過會展商貿活動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以及透過加強經貿合作,助力中國企業開拓拉美、非洲及東盟市場。「在2024年6月舉行的『第15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中,簽署合作文件金額達130億美元,安排了230場商務洽談,進一步強化了澳門作為中葡平台的角色,促進了多方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便是其中好例子」。
余雨生強調,要有效促進澳門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全面推進澳門與內地省市的合作尤其重要。而談到內地與澳門在過去25年來的經貿合作,不得不提《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系列補充協議的落實。通過 CEPA,內地與澳門在貨物貿易領域已全面實現自由化,服務貿易領域基本實現自由化,在投資領域建立了系統多元的保障制度。CEPA及一系列補充協議的實施,對促進內地與澳門的雙向貿易投資合作有着重要的意義,為特區的可持續發展及經濟適度多元提供有力的支撐。「當然,近年吸引着不少海內外投資者目光的,還有廣東省與澳門特區的重大合作項目: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合區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舉措,其在區內實施的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共』新體制,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空間、創造了新機遇。」
加強中葡平台建設 發揮聯通世界作用
眾所周知,澳門在中葡平台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橋樑角色,為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為自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極大的助力。余雨生表示,憑藉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和語言優勢,澳門一直為葡語國家人士提供便利的商貿合作服務。當中,通過舉辦「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等活動,有助增強雙方的經貿聯繫、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等。「自中葡論壇成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六屆部長級會議和一屆特別會議。今年4月,第六屆部長級會議簽署了《經貿合作行動綱領(2024—2027)》,明確了五個服務方向:貿易投資、金融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和區域合作。當中,會議配套活動『企業家大會』進行近70場配對洽談,簽署15份項目,涵蓋『1+4』業及橫琴深度合作區,充分體現了中葡合作成果。」
提到招商投資促進局為中葡平台合作推出的重點服務及其成效時,余雨生指出,「中葡商貿導航」自2020年至2024年9月累計接收949項新項目,為524家企業提供商貿諮詢,並促成了55個具體合作項目,包括葡語國家企業落戶澳琴及澳門企業在葡語國家投資等;2022年啟用的「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展示館」已有418家參展商,展出超過2,900件產品,並結合「直播帶貨」提升市場能見度;2015年4月開通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及人才信息網」匯聚了中葡經貿及專業服務供應商信息,至今註冊用戶超過46,000個。
展望未來,招商投資促進局將利用好與內地及海外的互補發展空間,聯合招商創造協同效應,為企業提供更多機會。澳門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橋樑,此時此際站在新發展起點上,將可透過深化與內地的合作,豐富中葡平台的內涵,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基地」全力推進 促澳文化繁榮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明,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並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為澳門發展明確了方向。當中,為更好地推進「一基地」建設,澳門通過與內地和海外在文化藝術、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加強合作,致力促進澳門文化的繁榮發展。誠如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對傳媒所言,「一基地」建設,已成為澳門文化發展的核心戰略,標誌着澳門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新角色和新機遇。
據了解,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與特區政府於2023年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促進「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聯合工作委員會協議》,為「一基地」的建設工作提供了系統性的框架,進一步拓展了內地與澳門的文化交流合作範圍,加強了雙方在文化藝術、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為中華文化的創新注入活力,也為多元文化互鑒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澳門「一基地」建設的推進和實施,既促進了文化資源的轉化利用,加強了澳門與內地的文化聯繫,也為澳門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提升了澳門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在世遺方面,澳門世界遺產監測中心早在2022年11月投入運作,進一步完善澳門世遺建築的保護機制。而在非遺方面,同年也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就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與傳承人的認定、非遺項目保護措施,以及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培育等方面工作作出支撐。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更積極拓展海內外與澳門文化交流合作範圍,舉辦多項展示中華文化精粹的文博展覽、活動、論壇、講座等,以提升居民文化自信,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梁惠敏表示,澳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名錄」和「美食之都」三張金名片,文化基礎深厚,中央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長期發展定位,令澳門在推廣弘揚中國文化以及成為中外文化薈萃城市上更具優勢。而在致力打造成為「演藝之都」之際,澳門早前又獲得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殊榮,進一步發揮了澳門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廣泛的優勢,深化了東亞的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促進了產業多元發展。「站在回歸祖國25周年的新起點上,澳門將積極發揮作為『一基地』及『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的平台作用,善用澳門與橫琴在文化方面密切的溝通機制,持續以文化為紐帶,以藝術為載體,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展示澳門文化城市新魅力。」
(來源:香港文匯報A15:特刊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