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前瞻(二):比特幣長期發展前景的判斷邏輯

文/導祖

本系列上期筆者回顧了對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的認知歷史演變,直至最終列為戰略配置的一大資產,信心和判斷的基礎,是比特幣作為電子化時代的貨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那麼這種認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美元超發是大概率事件,自二戰以來,美國作為主要戰勝國,通過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手段建立了美元的國家信用。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金匯兌本位,使其成為全球首個法定貨幣。然而,經濟發展規律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科技引領價值提升,但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常常滯後於經濟短期名義增長的需求。此外,美國為了維持龐大的全球控制體系,不斷增加財政支出,導致美元長期超發成為大概率事件。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結束布雷頓森林體系,隨後,石油美元機制及當前的「芯片美元」策略,意在通過全球控制權將核心商品與美元掛鈎,迫使各國依賴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但這並未改變美元長期超發的規律。在2009年次貸危機和2020年疫情應對中,美元超發愈加嚴重,導致其實際購買力不斷下降,美元的地位也受到重新審視。

過去,美國是世界經濟的引擎,各國通過出口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產品賺取美元,以促進自身經濟發展。近年來隨着美元超發加劇及美國政策的影響,美元的國家信用遭遇質疑,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手中握有的美元儲備在極端情況下可能變成廢紙,從而引發了「去美元化」的共識(參見本欄目文章《從貨幣起源論「去美元化」前因後續》)。

接着我們一起來回顧下貨幣信任的演進和比特幣的崛起。貨幣的發展歷程中,信任與公平始終是兩個核心概念。沒有實際使用價值的貨幣能被賦予價值,最重要的是人為因素建立的信任。不過,美國政府和貨幣當局的行為正在削弱這種信任,促使各國採取措施保護自身利益。在這種背景下,比特幣的崛起為全球經濟帶來了新機遇。比特幣通過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特性,提供了透明和安全的交易方式,交易難以篡改,滿足現代電子支付需求。比特幣的總量被限制在2100萬個,具備類似黃金的稀缺性和抗通脹特性,使其在美元超發的環境下顯得更具價值。

在投資領域,投資者通常追求三大主要目的:可生息的資產、貨幣類資產和套利。其中,貨幣類資產是指那些可作為貨幣等價物的資產,例如黃金、白銀等。比特幣作為一種新興的貨幣類資產,逐漸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其獨特性使其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中具備不可忽視的吸引力。

比特幣的總供應量被限制,這一稀缺性賦予了其獨特的貨幣屬性,並且符合電子化的新時期特徵。這一特性不僅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也使比特幣在投資組合中成為有效的抗美元超發工具。

比特幣不僅作為投資資產受到關注,甚至可能成為新的貨幣儲備,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提出將比特幣列為美國貨幣儲備,進一步鞏固了這一趨勢。這標誌着「比特幣美元」概念的提出,繼黃金美元和石油美元之後,有機會成為國際金融體系的又一重要成員。

美國一直通過國債實現美元的回收循環。具體而言,通過發行國債吸引全球投資者購買,從而將美元資金回流到美國。當國債到期時,美國財政部會發行新的國債以償還舊債,從而維持資金的循環。這種機制不僅幫助美國保持了充足的流動性,也使得全球投資者願意持有美元資產,進一步鞏固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而如今,穩定幣(如USDT、USDC)則為美元提供了一種數字化的形式,使其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流通。通過穩定幣的發行和使用,美國不僅能夠吸納超發的美元,還能夠實現美元的回收循環,並扶持像Coinbase這樣的受監管可控交易所。穩定幣通過錨定美元,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數字支付手段,同時也促進了跨境交易的效率。

相關閱讀:

山野論道|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前瞻(一):對比特幣和數字貨幣的認知歷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前瞻(二):比特幣長期發展前景的判斷邏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