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走塑」適應期屆滿2個月 環保署:移風易俗效果明顯

【點新聞報道】俗稱「走塑」的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首階段管制於今年4月22日生效,經過半年適應期,法例已正式執行兩個月。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助理署長(廢物管理)黃智華表示,自「走塑」新法例實施半年以來,估計餐飲業已減少使用超過3000萬套即棄餐具,一年可減少6000萬套,對環境保護有正面影響。

食客和餐廳最初對新法例詬病最多的是,替代產品難以做到與膠餐具同樣功能,例如紙飲管容易泡軟,氣密性不足;木勺弧度有限,盛湯容量少;木刀不易鋸肉扒等。黃智華理解,業界初期曾反映轉用木質、紙質餐具遇到部分挑戰,故政府早前特意設置綠色餐具平台,提供非塑替代品資訊,由年初至今約9個月後,平台供應商已由初期的60多個增至170多個,產品亦由1000多款倍增至2000多款,產品實用性也大幅提升。「飲管問題也有不同解決方案,除轉用質量較好的產品外,有餐廳設計帶有開口的杯蓋,免去使用飲管;亦有餐廳使用可重用的不鏽鋼飲管。食客和食肆也透過慢慢改變使用習慣,逐漸適應,相信長遠而言問題不大。」

餐廳老闆:成本回落  食客自備餐具增多

對於「走塑」措施,在葵涌經營早午餐生意的范小姐表示,「最先那段時間(環保餐具)真的是比較貴,差不多貴了一倍,慢慢開始要實施了,特別是臨近適應期截止,市面上塑膠餐具已經清到七七八八,見到供應商多了,貨源開始充足,更容易找到,今時今日來說,只是比塑膠餐具貴少許,並不是很多。」她指,轉型期間供應商提供的環保餐具質素曾有參差,例如某一批貨耐用性較差,但隨時間增長,現時有關產品的質素已趨於穩定。

范小姐留意到實施法例給客人帶來的積極變化,其顧客主要是附近工廈的上班族,也有貨倉的體力工作者,大部分人選擇堂食,少部分會買外賣回辦公室食用,「是有一些客人用不慣新餐具,他們就改為自備刀羹叉,好幾個熟客都是這樣。」她指,一般工廈都有場所給員工清洗餐具,即使沒有條件,一套刀叉佔用空間也不大,可用紙巾包好,下班回家再清洗,對生活影響不大。

環保署:滿意「走塑」成效  第二階段管制視乎替代品情況

對於過去兩個月「走塑」成效,黃智華認為相當順暢,「10月22日適應期完結後,我們走訪餐飲業界,發現整體非常配合遵守法規,不少市民也因而建立了自備餐具的習慣。」至於不合規情況,至今環保署共接獲62宗相關投訴或舉報,查核後有33宗個案確認出現違規,已發出書面警告,要求相關食肆在10個工作日內進行改善,署方會再巡查改善結果。黃智華表示,署方發出警告之前會作數次巡查,針對一些屢勸不改的情況,例如已經巡查三次或以上,食肆仍然派發受管制的即棄塑膠餐具,才會發出書面警告。現時,只有兩宗違規個案發現違規情況仍然持續,需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

展望第二階段,黃智華認為第一階段已取得一定成效,現時八成連鎖食肆顧客選擇不要外賣餐具,有三成食肆甚至不再提供,已初步起到移風易俗的效果,「至於需不需要、或者何時去推動第二階段管制,就需視乎將來替代產品的成熟程度、科技進度,以及市民和業界的適應程度等。」他指,業界較為關注法例對外賣即棄膠餐盒的管制,政府會持續和業界保持溝通,留意替代產品的研發進度,「這段期間,政府會繼續透過宣傳教育,鼓勵食肆和食客使用可重用餐具。」

(記者:唐文、梁濤/ 拍攝、剪輯:吳超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走塑」適應期屆滿2個月 環保署:移風易俗效果明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