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於過去一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新一年新開始,究竟社會賢達如何看待未來的機遇和挑戰?他們又會有什麼建議給特區政府,把握機遇,應對挑戰?
外圍環境複雜多變 本地社會依舊充滿活力
展望未來,有受訪者認為,2025年是充滿不確定的一年。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分析指,共和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由於特朗普的施政方式較為激進,外界難以預料他會採取什麼態度與方式,衝擊香港金融和貿易市場。
與此同時,也有多名議員對未來感到樂觀。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2025年會是充滿活力的一年。在後疫情時代,過去幾年本港經濟民生上均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然而,經過幾年適應期,社會各界目標明確,就是要同心協力推動經濟復甦。面對經濟民生上的困局,「改革求變」成為社會的最大公因數。她相信政府和立法會在未來一年,一定會更加積極,在各方面提出適切、到位的改革建議,讓本港的經濟民生都能有更好發展。
同樣是選委界立法會議員的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認同,香港會面對更為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和貿易格局,但有危亦有機,香港的機遇來自大灣區融合,以及香港在國家內外循環中的定位。他舉例指,隨着航空運力的恢復以及機場三跑的落成啟用,加上中央政府先後多輪出台的利港惠港措施,2025年亦有啟德體育園的落成啟用,相信在軟硬件的配合下,2025年的香港吸客能力一定大大提高,因此當局要做好規劃,迎接更多旅客的到來。
個別盛事單打獨鬥 冀推出獨特旅遊體驗
政府近年致力發展盛事經濟,相信2025年亦會有不少盛事等待舉辦。民建聯港島東立法會議員梁熙認為,有一些活動流於單打獨鬥,未能發揮好聯乘效應,達到延長旅客逗留時間的目的,有的甚至會出現互相競爭、搶奪客源的情況。他建議當局研究將盛事有系統地串連起來,同時鼓勵附近商戶推出推廣優惠,提升熱度及氣氛,為香港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尚海龍則建議,當局與業界設計更多獨特的體驗項目,例如電視城的古裝街、賽馬會的貴賓席以及會員餐廳等,都是內地旅客嚮往的且過去難以體驗的項目,務求吸引他們再度到訪及消費。
民建聯副主席、港島西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期望,在人流帶動下,百業自然興旺,特區政府未來能夠配合好國家政策,即外國人過境中國內地免簽放寬至10天,以鼓勵外國人親身來華認識中國,甚至要結合業界,主動為遊客規劃一條大灣區路線,讓行程終點落腳於香港,以認識「一國兩制」下的特區。
公共財政引關注 向中東發展商賣地或成新出路
除此之外,亦有不少人關注財赤嚴重。自由黨主席、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稱,政府要全面改革,在多個方面開源節流,例如要精簡程序,提升效率,鼓勵更多企業落戶香港。莊太量則表示,政府要留意問題根源在於賣地收入大減,即便調整公務員開支,對公共財政的幫助亦非常有限。他分析指,目前四大發展商的投地意向消極,有部分更加債台高築,被大型發展項目捆綁資金流動,認為政府要參考南豐集團投地發展東涌東站的事例,將地皮拆細,方便出售,長遠而言要將銷售目光投放到中東和新加坡等地的發展商。
梁熙認為,要解決千億元赤字,關鍵在於開源,增加收入,畢竟節流最多只能開支平衡,難以滿足社會日益增加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他補充說,香港過去一直以簡單、低稅的稅制吸引海內外投資,社會每次討論擴闊稅基也會引起很大反彈,政府可以加徵的稅項並不多,反而,當局要從投資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企業落戶本地,從而獲得稅務收入。
莊太量建議,政府研究在有限時間內大幅增加香港人口至1000萬人,只要引入人口的幅度超出建樓速度,就能改變外界對樓市的預期,支撐樓市。若果決定提升人口總數,單靠金融等傳統產業是無法吸收突如其來的人口增長,政府必須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更多不同產業,例如學習歐美等地打造「留學經濟」,吸引更多外來學生到香港升學。
至於人口及人才政策,尚海龍就指出,過去一年,從高才通政策推出到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賦予港澳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雙高」目標,香港兩年內完成了25萬人才入境審批,人口數增長50萬。他補充說,人才是香港應對挑戰、搶抓機遇的重要動能,他們為本地社會帶來數以百億,甚至千億計的經濟貢獻,因此,特區政府要聯同社會各界繼續幫助人才適應香港。
盼經濟多元化 維持建屋節奏
陳凱欣表示,在推動經濟復甦及改善民生的主旋律之中,特區政府應更努力探討經濟多元發展的可能性。以往政府集中推動支柱產業發展,公共資源以至政策配套皆向高端產業傾斜,以致社區經濟、綠色產業、漁農業等傳統上「賺錢」較少的產業欠缺支援。
陳凱欣續說,近年的經驗反映,本地經濟結構「頭大身細」的問題嚴重。在國家識變、應變、求變的大氣氛下,本港亦是時候反思經濟發展的可能性,透過積極推動經濟多元發展,善用年輕人的創意及適應力,才有望為本地經濟及社會發展重拾活力。
民生方面,陳學鋒補充指,政府除了要積極改善經濟環境以外,亦不能忽視市民的急難愁盼。他提到,過往熟地不足,造成房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現時政府已尋找到足夠的土地興建房屋,政府切忌因樓市上落而停止造地的步伐,「臨渴先掘井」永遠落後社會的需要。
關關難過關關過,或許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但香港勝在擁有強而有力的祖國在背後撐腰。只要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延續同舟共濟、刻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並且以識變、應變、求變的心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東方之珠必定能做大、做強、做優,未來更創輝煌。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