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講真D|處理財赤需小心謹慎 影響經濟則得不償失

文/董光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透露,政府本財政年度將錄得千億元赤字。消息一出,社會各界隨即各抒己見,就政府該如何開源、節流提出見解;在眾多建議中,有一種論調,認為應要求公務員,甚至政治問責官員減薪,藉以減少支出。當局在考慮有關建議時必須小心謹慎,須充分考慮公務員減薪引起的連鎖經濟效應,以免對疫後正在復甦的經濟造成衝擊。

香港經濟持續有增長

公務員連同資助機構員工的薪酬及有關開支,在2023-24財政年度接近3000億元,佔政府經營開支約43%。在政府面對財政赤字的情況下,坊間有聲音要求公務員減薪或削減編制,表面上看似合理。例如,特區政府亦曾於2003年因為經濟低迷,修例要求公務員減薪。

然而,香港現在的經濟情況是否與2003年相同呢?筆者認為,當年的情況跟今天環球經濟遇上周期性起落不能相提並論;當年香港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整體經濟表現非常惡劣,本地生產總值在2001至2003年間連續三年錄得「負增長」,私營機構僱員減薪、裁員的消息不絕於耳。

反觀現時香港經濟在疫情後逐步復甦,今年第三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1.8%,而預計今年全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為2.5%。香港經濟持續增長,「打工一族」的收入同樣亦有增加。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今年10月公布「2024年薪酬趨勢調查」,發現本港僱員今年平均加薪幅度達到3.2%,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僱員則為4.8%,預期超過六成本港及約三成大灣區的受訪機構明年會加薪,平均加薪幅度分別為3.6%及4.7%。

公務員減薪勢必引發連鎖效應

現時香港經濟仍然維持着正增長勢頭,薪酬調查又顯示私營機構僱員今年及明年仍很大機會獲得加薪,現階段貿然採取與2003年同樣的措施要求公務員減薪,是否可取?正如很多評論者指出,公務員的薪酬及待遇,一直是私營機構參考的指標,而且政府作為全香港最大僱主,同樣都要面對跟商界「搶人才」的煩惱。假如政府在香港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下仍然帶頭減薪,不難想像會出現兩種可能的現象:

第一,商界跟隨政府減薪,道理很簡單,連「搶人才」的最大競爭對手亦減薪,商界不跟隨豈不是很「笨」?第二,商界不減薪,結果是導致公務員轉投私營市場,政府人手大量流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基於香港勞動人口下降,近年政府在招聘公務員方面亦遇上困難,截至今年9月底,政府職位編制約19.3萬,實際在職人數則只有17.4萬,空缺接近兩萬個。換而言之,公務員這份工作,早已不是外界想像一般的吃香,由政府轉投私營市場更是家常便飯。若然因為政府減薪而引發公務員離職潮,最終受影響的會是為市民提供的服務,對香港社會整體而言只會得不償失。

此外,一旦公務員減薪,受影響的絕對不限於公務員,其他接受公帑資助的公營機構、法定機構、非牟利組織的僱員,不多不少都會被波及,甚至被迫一同減薪,結果是令到大量具備一定經濟能力的市民,因為對未來感到憂慮而減少支出、增加儲蓄,亦即所謂的「進一步消費降級」,零售和餐飲業幾乎肯定會首當其衝,對復甦中的經濟的打擊才是真正值得擔憂之處。

精簡流程、改善效率、積極開源 方為上策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亦表示,政府若選擇向公務員「開刀」作為削減開支的方法,不單機制上較難執行,更可能導致人手流向私人機構,認為必須慎重考慮。莊太量建議,與其要求公務員減薪,倒不如從精簡流程、改善效率入手,同時考慮有助削減其他開支及增加政府收入的方案。

面對財赤,政府早前已將人事編制凍結在2021年3月水平,今年起兩個財政年度亦要每年削減部門經常性開支1%。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近已表示,在準備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會檢視這些措施的力度是否足夠,有否有空間再作調整。

要成功「滅赤」,政府可做的其實還有不少,現階段提出公務員減薪、凍薪言之尚早,對社會和經濟信心更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節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鞏固基礎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香港開源。今年施政報告正正有不少篇幅提及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創科中心,並積極開拓中東、東盟、中亞等新興市場,為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要成功推進這些政策,香港經濟可以持續發展,社會和市場信心十分重要;政府在考慮採取任何「滅赤」措施時,都要小心避免對疫後正在復甦的經濟造成衝擊。

(來源:香港文匯報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相關閱讀:

講真D|節流先凍薪

講真D|千億財赤 公務員應否減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講真D|處理財赤需小心謹慎 影響經濟則得不償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