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蔣湖
從上周開始,香港市民如果有看衞生署牙醫的需求,可以通過網上系統提前登記預約,中籤者可以便捷地得到服務,看牙長者們無需再通宵排隊。經一周多的運行,這一網上預約及分配機制已開始發揮效用。
新事物的出現,對公眾當然有一個了解熟悉的過程。12月30日,衞生署牙科街症第一天啟動網上登記及抽籤機制後,連續多天都有出現中籤者未就診的情況。首日686名市民登記搶88個名額,翌日26人無到診,缺席率約30%。首3日合共1769人登記,抽出282個名額,缺席率有好轉,由首日31%回落至20%。事後經了解,這些未到診的市民,或因事未能出席或忘記預約,亦有市民不清楚牙科街症的服務範圍是提供緊急牙科服務。對此情況,為善用公共資源,衞生署已從今日起,實施超額抽籤方式,適度增加中籤名額至超過實際服務名額,並引入候補機制,以填補可能出現的空缺。
從今日開始,完成網上登記而未被抽中的65歲或以上長者將獲優先列入候補名單。收到電話通知的候補人士,亦會獲安排到其揀選第一意願的診所就診。另外,在抽籤結果公布當日,衞生署會主動聯絡所有中籤者,確認他們是否收到短訊,並提醒他們翌日的診所地點及應診時間。若得悉有中籤者放棄這次機會,衞生署會致電候補名單人士於翌日到診所就診。
諺語說得好:牙痛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在未推出此項措施之前,過去有看牙痛需求時,患者只能提前排隊去輪候,往往會出現長者午夜輪候的情況。在香港人口持續老齡化、市民對健康醫療需求不斷增加、醫療費用支出已成本港沉重財政負擔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公共醫療資源,為市民提供精準到位和具成本效益的牙科服務,已是刻不容緩。因此這一更人性化也更精準的預約措施的推出,應該說是增進本港市民福祉、惠及民生的好事,值得點讚。
當然,這一措施是否已經定案還需要觀察。比如以現時政府牙科診所的有限資源,還只能向市民提供輔助性質的緊急牙科服務;要不要設定求診者的條件,比如經濟或者年齡狀況,並善用私營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擴大緊急牙科治療的精準服務數量,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目前來看,該系統優先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進行登記。政府也計劃以新服務模式為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緊急牙科服務,目標是額外提供現時牙科街症名額的最少兩倍。對公立醫院的牙科服務也已有所規劃,比如定期監察轄下口腔頜面外科及牙科診所新症預約輪候時間的達標情況,盡快安排首次預約等。應該說醫管部門是在為解決市民看牙問題積極想辦法。
香港的牙科服務過去之所以遭市民詬病,源於香港公營醫療機構牙醫服務嚴重不足,私人機構收費又極昂貴,能提供服務的牙醫數量不足則是主因。有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底,香港僅有2876名註冊牙醫,即平均每萬名香港市民有3.7名牙醫,遠低於發達經濟體每萬人擁有5名牙醫的水平,距日本德國等牙醫比更高的國家相差更遠。
除牙醫人數不足外,香港亦面臨牙醫市場服務提供者逐步老化的問題,超過45%的香港牙醫已年屆50歲以上。此外,牙醫不僅短缺,還只有一成在公營機構工作。截至2024年7月1日,衞生署牙科醫生370個職位中,尚有110個空缺。因此突發牙痛者往往只能轉向私營機構尋求服務,更是加重了市民的診療負擔。由此觀之,引入牙科街症線上派籌及登記系統,固然有助於內部挖潛,提高有限牙科醫療資源的運營效率,而解決牙醫的短缺問題,才是香港需要面對的挑戰。
公允地看,增加牙醫學生人數、擴大牙醫未來供給量,是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不過一來遠水解不了近渴,二來事關需要增加教育經費的公共討論,特別是醫界的可能不同意見,都增大了難度。因此,加快外聘牙醫來港才是短中期解決問題的務實之道。此前政府表示,首批非本地培訓牙醫將於今年一季度透過新機制來港執業,希望這一計劃能早見成效。另外,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內地,互聯網醫療都正逐漸被公眾所接受,香港是否可以接受遠程提供牙科服務的模式,或許亦可探討。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