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1月7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意味着春節序幕已經拉開,年味兒一天比一天濃了。宋代詩人陸遊曾寫道:「腊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以此感謝鄰居在臘八節給自己送上臘八粥。清代詩人王季珠還專為臘八粥寫詩,稱「開鍋便喜百蔬香,差糝清鹽不費糖。團坐朝陽同一啜,大家存有熱心腸。」中國各地慶祝臘八的習俗與文化各有不同,除了喝臘八粥,各地的慶祝活動亦是各有千秋。

北京:臘八粥和臘八蒜
在北京,臘八節的習俗不僅僅局限於喝臘八粥。北京的臘八粥製作講究,通常包含紅棗、蓮子、核桃、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等不下20種食材。此外,北京人還會在這一天泡臘八蒜,將紫皮蒜泡在米醋中,等到春節時食用,蒜的色澤碧綠,口感香脆。除了飲食習慣,北京人會在這一天進行大掃除,清掃房屋、庭院,寓意掃除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吉祥和好運。雖然貼春聯主要是春節的習俗,但在臘八節期間,北京的人也會開始準備貼春聯,為即將到來的春節營造喜慶氛圍。

陝西:臘八麵與臘八酒
在陝西的渭北地區,臘八節不喝粥,而是吃臘八麵。臘八麵以麵和各種豆類為原料,麵需做成韭葉面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再將麵煮好後,潑上蔥花油。此外,陝西人還會泡臘八酒,將紫皮蒜瓣泡在黃酒或高粱酒裏,封好口待春節時飲用。

甘肅:臘八粥與麥仁飯
甘肅的臘八粥製作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乾、瓜乾、核桃仁、白糖、肉丁等煮成,是鹹香的口感。而在青海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腊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熬煮,揭開鍋蓋的一瞬間,牛羊肉的葷香與麥仁飯的清甜一同湧入鼻腔,是西寧人一年一度的味覺享受。

江南地區:臘八粥與臘八豆腐
在江南地區,臘八粥的製作也頗具特色,通常以大米、糯米為主料,輔以紅豆、綠豆、蓮子、桂圓、紅棗、花生、核桃、栗子等多種堅果和豆類。此外,一些地方還有製作臘八豆腐的習俗,將豆腐切成小塊,用鹽腌製後曬乾,成為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

潮汕地區:祭祖拜神,煮「五豆」
在臘八節這天,潮汕人會祭拜祖先和神明,表達對先人的敬仰和對神明的虔誠。祭拜時會準備豐盛的供品,祈求祖先和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五穀豐登。
與大部分地區不同,潮汕地區在臘八節這天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五豆通常包括綠豆、紅豆、黃豆、黑豆、白豆等,寓意五穀豐登。除了五豆,還會製作用糯米、蓮子、花生、白果、柿餅、核桃、紅棗、百合及冬瓜冊、糖等食材熬制的「羅漢糜」,這種粥不僅味道鮮甜,還具有驅寒保暖、健脾益胃的功效。

與北方不同,潮汕地區傳統文化及宗祠文化氛圍濃厚,還保留了「走神步」的活動,這是該地特有慶祝活動,通常在臘八節當日的早晨舉行。人們在家門口或祖宗廟前走三步,即祭拜天地、祖先和神明,這一習俗被視為一種祈求來年平安幸福的方式。
香港:臘八又稱「佛成道節」
在香港,臘八節又稱「佛成道節」,在佛教寺院,僧侶們會舉行誦經、祈福等宗教活動,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近年來,香港的一些社區和文化機構也會舉辦臘八節相關的活動,如製作臘八粥的烹飪課程、文化講座等,旨在弘揚傳統文化。
(點新聞記者整理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