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愛馬鞍山中學 6A 方穎新
讓我向正在焦慮迷茫、感覺孤獨的同學分享可以平復心情的好書吧!那就是季羨林先生的《悲喜自渡》。這本書我越往後讀,越能在書中找到共鳴,深刻認識到人生的悲喜。
初接觸這本書,我看到封面下方的幾句話:「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讓我感受甚深。的確,面對人生的跌宕起伏,人最終還是要由自己去面對,悲與喜也是「自渡」。季老以《悲喜自渡》作為書名,實屬精警。
全書共分四個章節:「寂寞我想逃」、「人間草木心」、「萬物多歡喜」和「聚散本無常」,叫我感受最深的文章是「賦得永久的悔」和「寂寞」。
先説「賦得永久的悔」,文中寫的是季老回憶母親在世時的各種情景,後悔離開故鄉,沒有待在母親的身邊,最後連回去奔喪亦無法再見母親一面。為何我會對本文產生深刻印象?因為我看到作者描寫童年對母親的印象,以及他遲來的追悔,都讓我想起前幾年祖母離世一事。
我有段時間跟祖母一起生活,或許是太久以前的事了,我有點記不清楚她的模樣了,只記得她老人家一有空就會提點我,並追問我什麼時候回家。那時我還小,總嫌她老人家太嘮叨了。可現在想想,嘮叨多少是因為老人家孤獨寂寞。可惜,如今我再也見不到她的容貌,聽不到她念叨我。想起她,我總會後悔以前陪伴在側的時間少得可憐,假使時光倒流,我希望能在她晚年的時候多陪伴左右。
還有「寂寞」一篇。從標題就能想像到這篇文章是以寂寞為主題,顧名而思義。文中記述季老在熱鬧後感到寂寞,盼望寂寞退走,春天到來。這篇文章難免也讓我想到自己,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樂觀的人,但夜晚偶然突襲的孤獨感卻動搖了我的想法。我不安,明明我白天那麽開朗,無憂無慮,怎麽到了夜晚卻變得消極不安?
還好,讀過這篇文章,我便懂得安慰自己。我提醒自己:一時寂寞和不安不足以畏懼,只要能讓自己咬緊牙關,就會慢慢發現,自己所期待的各種美好,根本未有突然消失。不安的情緒,可以慢慢沉澱,讓我日後成為另一個更好的自己。而我當下面對的所謂苦惱,不過是寂寞孤獨時無人陪伴罷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一直偏愛讀散文,可是疫情期間在家閒着時,我卻埋首在電子產品中,沒有靜下心來看書。直至遇上季老這本書,我才重結書緣,有種回歸寧靜平和的舒泰,自覺身上的浮躁少了些許。更重要的是,我對孤獨突然似是有種明悟,過去我曾為生活日漸不再單純,不再無所顧慮,朋友逐漸變少,家人漸漸變老,說真心話的人少了許多,還有我不敢再放肆宣洩情緒等種種事情苦惱得很,季老的話讓我明白孤獨其實是人生常態,是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的。正因為孤獨難免,我們才要更好地認識和享受生活,發掘生活中的樂趣,就算孤獨偶然上門,也應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安然。
人生就像旅行,我們不應該在旅程中充滿焦慮迷茫,反而要想方設法讓人生變得更加有趣,把有限的時光都投放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假若孤獨的感覺真的揮之不去,我們也要勇敢而活,為自己守住陣地,因為說穿了:「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