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戲院結業 令人嘆息

文/興銀

過去一年港產片爆紅,《破·地獄》及《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都過億元,《破·地獄》更是穩坐港片票房冠軍之位。不過,港產片叫座不代表整體行業有起色。去年4月底,有近60年歷史的總統戲院宣布光榮結業,成為當月第二間結業的戲院,業界憂會掀起戲院結業潮。2024年共有8間戲院相繼結業或暫停營業,而今踏入2025年不久,再有戲院結業的消息傳出。

就在今日,嘉禾院線官網顯示,旗下4間戲院屯門Stage E、筲箕灣銀河廣場、奧海城the sky、Megabox只能售賣到今日的門票,疑似結業。海運戲院網站顯示,1月11日至12日每日只放映一場《曾經擁有》,而《曾經擁有》的主創謝票場就是在海運戲院舉行。

一方面是港產片近年爆紅,讓業界似乎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另一方面卻又陸續有戲院結業,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導出了一個尷尬的現實:香港電影和戲院的出路在何方?

不可否認的是,戲院結業是商業考慮,因為營運數字多了不代表戲院賺多了,而租金、與片主業主拆賬等開支大於營運成本的話,反而營運數字越多戲院賺的越少。正如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有得做,冇人會結業。」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田啟文直言,「得一兩部電影票房突出,並不能扭轉整個電影業的低潮,如今開戲仍是困難重重,而戲院也無可避免地相繼結業。」

資料顯示,2024年香港票房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跌至近13年來新低,票房收入倒退至2011年。唯一聊以安慰的是,2024年香港電影的票房收入是自2004年起首次高於荷里活電影的票房收入。由此可見,2024年香港電影業票房收入並不理想。

隨着時代轉變,戲院的經營模式亦一直改變。以前分堂座超等的大型戲院已絕跡,取而代之是將一間戲院分成多間迷你影院,以配合入場人次不足的情況。筆者發現,近年結業的戲院,多是沒有商場配套,獨立於社區之中經營。反之,新開業的戲院多選址在大型商場內,零售商店、食肆與娛樂場所如戲院等產生相互影響的作用,藉此吸引更多顧客。不過,香港的昂貴租金,亦成戲院結業的「致命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電影是市民主要的娛樂,而今時代變了。現在的觀眾不是不看電影,而是有更多選擇,可以不入戲院看電影,大量串流平台的出現,讓不心急的市民大可安坐家中欣賞第二檔的電影。市民入戲院的意慾降低,當然電影的吸引力亦成主要因素。換句話說,好電影依然會有不錯的票房市場。不過,陸續有戲院結業事件釋放的另一個訊息就是:投資方改為持保守、觀望心態,這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另外,北上消費熱潮亦對香港電影院的生意造成影響。伴隨着2023年兩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港人北上消費成熱潮,每到假期便有大批香港市民外遊,無疑對香港戲院生意造成不小影響。再加上香港電影院戲票票價由80元至百多元不等,但深圳很多電影院,就算是IMAX影院,票價只是香港的一半;而且內地戲院的設備比香港戲院更完善,部分戲院更提供按摩座椅,因此亦對香港電影院的生意帶來影響。

不過,亦有電影業界人士認為,因兩地的體制不同,香港部分電影要在內地上映並不容易,所以受到的影響很輕微;同時,港人北上熱潮反而會影響內地電影在香港上映時的票房,因為內地電影會在內地先上,可能有港人北上時已觀看,便不會再選擇在香港觀看,變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租金昂貴、串流平台的出現、經營模式改變等因素,都和戲院陸續結業有關係。正所謂單一戲院結業不代表生意不好,但陸續有戲院結業就值得重視了。政府如何與業界共同努力,做好電影推廣的工作?如何培養年輕人的觀影興趣?香港影院業如何發展新業態?政府如何提供精準的政策支持?如何培養更多的影視從業人員?如何利用好大灣區以及國家這個龐大市場?這些話題都值得政府和電影業界認真思考。須知,有戲院才有觀眾,有票房才有好電影。

相關閱讀:

嘉禾旗下4戲院疑結業 停售周六戲飛 海運每日僅放映一場

熱點追蹤|60年老戲院結業 香港電影何去何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戲院結業 令人嘆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