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隨着冷鋒來襲,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寒冷天氣警告。參考去年冬季流感季節由1月中開始,預料流感病毒轉趨活躍,很可能在短時間內爆發疫情,筆者期望政府積極同學校等持份者溝通,盡快安排接種疫苗,加強感染控制措施,為即將到來的流感高峰期做好準備。
近期不乏有醫生指出,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12月28日)顯示,政府在9118個上呼吸道樣本中,發現有319個屬於季節性流感,佔整體樣本3.5%,較上一個星期的1.35%有明顯增幅,接近4.94%的爆發臨界點。與此同時,公立醫院住院病人被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由0.08(每一萬人有0.08宗入院個案)升至0.23,兩組數據充分反映本港即將踏入流感季節,有隨時爆發疫情的機會。
另一方面,公立醫療急症室迫爆,大量病人湧入內科,造成醫護前線壓力倍增,苦不堪言。以12月30日至1月5日一星期為例,平均每日有1049人經急症室轉入內科,內科病床過夜使用率高達111%,其中1月5日創下近期新高,錄得115%,代表病床嚴重不足,需要調配其他專科病床支援。
面對季節性流感來勢洶洶,政府要採取積極態度,分秒必爭地為高危群組做好防疫工作,尤其是接種疫苗可以有效保障個人健康,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以學童為例,目前有103間幼稚園、29間小學及36間中學尚未參與到校接種疫苗,以2023/24學年全港有1,009間幼稚園、594間小學、512間中學的數字作粗略估算,未接種的幼稚園、小學、中學分別佔比為10.2%、4.9%和7.0%,意味着最需要疫苗防護的幼稚園屬於重災區。當局要主動解說,了解校方需要,釋除疑慮,繼而鼓勵學校參與到校接種疫苗計劃。除此之外,政府亦要與學校保持密切溝通,一旦個別校舍爆發流感,並且個案數目達到一定的比例,需要盡快通知校方做好準備,避免教育人員、家長因突如其來的停課決定而未能作出妥善安排。
至於公立醫療服務,問題積累已久,需要分短中長期措施,多管齊下才能妥善處理。舉例來說,政府可考慮擴大外聘兼職醫護的規模,並且設有明確的工作內容和分工詳情,以便支援前線。當局亦要同非政府機構合作,使用流動醫療車分流,避免輕症病人過度集中在公營醫療機構。中期方面,政府要優化公私營協作,把握香港首間中醫醫院今年底啟用的契機,強化中醫參與角色,善用醫療科技結合遠端診症、病情監察,社區藥房和藥物送遞等方式,妥善分流病人。長遠來說,政府要加快籌備本港第三間醫學院,整合醫療資源,興建和擴建醫院,並且因應基層醫療發展藍圖落實「一人一家庭醫生」,提升相關培訓與認證,做好疾病預防和篩查工作。
每逢季節性流感即將爆發,就會經常見到各大媒體版面出現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前線醫護疲於奔命的新聞。筆者明白,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希望能維持公營服務的同時,限制醫療開支增幅,但隨着人口老化嚴重,有些問題亦不得不面對。當局要推動包括高危社群在內的社會大眾接種疫苗,也要善用科技,優化醫療分工,分流病症到其他地方,以免公營醫療系統「爆煲」,出現骨牌效應。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