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湖
進入1月,看似離9月的2025/26學年開學尚遠,但對有意來港攻讀學位的非本地生及其家庭來說,由於早已進入申請季,做好來港財務準備及生活規劃已是必要之舉。而這正是本港打造「留學香港」的軟肋所在:八大高校已面臨學生床位不足及供求失衡問題,需要引起有關方面重視。
香港地少人多,長期存在大學宿位不敷夠用的情況。據調查,目前香港八所主要大學的學生與宿位比例平均為3.4比1,即每個宿位就有超過3名學生競爭,反映香港學生宿舍供不應求。過去,香港八大每年有1.5萬個一年級學士學額,可以讓非本地生入讀,但人數不應超越核准公帑資助學士學額總數的兩成,2023年的施政報告則將限額鬆綁,讓八大可自2024/25學年起,限額倍增至40%,表明已將吸引非本地生入讀本地高校作為彌補生源不足、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去年教育局的數據反映,八大2024/25學年共收14756名非本地學士生,已佔學額近兩成(19.9%),4年間增2507人,升幅兩成。已有港大、科大和理大等3間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佔比超出「20%限額」,以港大為例,非本地學士生人數近5年持續超出「20%限額」,2024/25學年收3728人,已經達到26.8%。
如果說本地生如申請不到床位,還可以回家住,而非本地生來港後無家可回,特別又是新來乍到,最好就是住在學校宿舍。因此對大學宿位的需求將更迫切,不然只能被迫進入家庭租房市場,和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市民爭奪租房資源,更會加大租房難度,影響本地民生。只要有過在大學附近租房經歷的人士,都知道此言非虛。
從去年10月開始,又出現了一個新情況:新施政報告重申吸引人才以保持香港競爭力的重要性,宣布要「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銳意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應該說這是符合香港實際、有想像力、能給香港未來帶來增值的舉措。香港有五所大學排名前世界100,其中3所更躋身亞洲前十名。香港現時的大學已吸引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學生入讀,有超過一半教師和研究人員來自境外地區。香港在世界上特別是在亞洲的教育地位,已卓然確立。因此制定「留學香港」這一目標,並非凌空蹈虛。
更現實地看,香港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區內人口超過8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9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第九或第十大經濟體。大灣區語言相通,文化同根同源,對香港教育又有極高認同,不要說全部內地各個省市,僅大灣區這近億人口的高等教育需求,就已是「留學香港」的無盡源泉動力。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之外,留學所帶來的經濟拉動作用更不用多說。以英國為例,國際研究生的學費已成為英國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從2016/17學年的22億英鎊(佔總收入6.2%),已增長到2024/25年的60億英鎊,佔總收入的八分之一。
可以預測:未來來港留學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必將不斷增加。因此未雨綢繆,解決好非本地學生的住宿需求,已是不容忽視的真問題。
戴德梁行的研究報告顯示,2023/24學年非本地學生的宿位短缺已超過 4.76萬個,隨着非本地學生人數學額上限由兩成提升至四成,未來每年的額外需求估計將達1.57萬個宿位。即使考慮到政府會在2027年前解決約7900個未來大學宿位的新供應,保守估計香港整體大學床位的短缺仍至少達5.54萬個,學生宿舍的需求龐大。
香港居,大不易。「留學香港」的最大困難,不在師資,也不在本就較貴的學費,首先就是地狹人多的人居環境。如果學生宿舍問題不解決,一旦啟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計劃,來港留學人數增長後,留學生找房子之難,房租之貴,將難以想像。因此已有業界提出了解決留學生宿舍問題的三個建議:
一是將「學生宿舍」納入為新的規劃用途,並對從商業或酒店物業改裝為學生宿舍的項目進行豁免。例如投資者能否不在改裝後另花六至九個月的時間申請酒店牌照,也可簡化由寫字樓改裝酒店的限制,例如對裝卸區和停車場的要求;二是提供低息貸款以激勵投資者參與改裝項目,因現時香港的高息環境仍是投資者入市的考慮因素和挑戰;三是提供專門建造學生宿舍的土地供應,可考慮在賣地計劃中加入學生宿舍用途,或利用閒置地塊如空置校舍改裝為學生宿舍。
如上建議是否合用,政府可以認真研究,總的原則應該是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目標是增加學生宿舍供應。要引鳳,需築巢。惟其如此,想實施「留學香港」政策,才具備現實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