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生活中的傳播學|香港應做大創科創業教育

文/王妮娜

文萊大學校長Hazri Kifle博士首次訪問香港城市大學時,向AI Guided的CEO陳曉玲提了一個問題。他説:作為博士你如何從科研轉換到創業?在Hazri Kifle博士看來,研究學問的專業人士成為企業家難度不小。陳曉玲說:我在攻讀博士前,工作了八年。

陳曉玲在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攻讀博士期間,研發了專門幫助視障人士導航的人工智能腰帶,並創立了公司。她認為,讀博士前從事生產管理、參與設計及打造自動化生產線的經歷對於投身實業界大有裨益。她創辦的AI Guided在2024年入選香港城大HK tech 300計劃種子基金資助對象,產品獲得20多個獎項以及10多個專利的認可。

博士做學問好順理成章,但是博士創業的話,的確要面對轉換賽道的諸多挑戰。筆者有位朋友在北京和多倫多先後讀了兩個博士,創立了線上教育品牌,數年下來做得風生水起,擁有龐大的用戶群,變現前景很樂觀。但是就在她專心做教育產品的時候,負責經營的夥伴因為理念衝突,不歡而散,公司的經營瞬間陷入困境。她這才意識到博士創業善於做產品開發,卻忽略了經營是公司長遠發展的最大隱患。讀書人視金錢為糞土,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是受到嘉許的品德。但是在創業的世界裏,如果沒有商業思維,博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將寸步難行。

像陳曉玲這樣在科研路上創業的博士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迅速掌握商業知識,縮短專利產品市場化時間。對於正在全力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香港來説,如果能夠鼓勵本港大學提高每年專利和知識產權轉化成產品的比率,無疑會大大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而創業是專利轉化落地的催化劑。未來有必要在創科創業教育方面投入專門資源,針對擁有科研實力和成果的群體推出創業培訓,孵化更多像陳曉玲這樣的科研界創業人才,因為創業的確可以通過學習習得經驗。

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不能僅僅靠某個部門推動,單靠教授的努力更遠遠不夠。因而近年來全球高校的創新創業都呈現一種以搭建生態系統為目標,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趨勢和特點。以往互聯網創新創業可能更強調某一種技術的突破和轉化,甚至單打獨鬥、一枝獨秀。如今更強調全社會各持份者共同參與、優化的生態系統來促進創新的擴散、科研成果的轉化。本港就有大學在去年成立了創新學院,圍繞創新創業所必須的要素組成設計課程。除了課程教育,大學還通過創業大賽、種子基金、天使基金、融資機制、內部支援、對外合作網絡,發揮更多元素組合形成的合力,形成生態系統,確保創業需要的耐心資本,以及關鍵環節的迅速突破,以免錯過轉瞬即逝的市場時機。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小紅書的塞翁失馬

生活中的傳播學|建築創意會說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香港應做大創科創業教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