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自疫情結束,社會復常,香港電影院經歷新一輪結業潮。單是去年,就有至少8間戲院倒閉,令人痛心。筆者認為,經營戲院並非單統的商業活動,若果政府任由院線進一步萎縮,很可能影響深遠。
近年,香港電影業多次報捷,諸如《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毒舌大狀》、《焚城》、《飯戲攻心2》等電影成功吸引本地觀眾入場觀看,票房成績理想。遺憾的是,戲院作為主要觀賞場地和文化載體,卻迎來經營寒冬。受戲院數目減少拖累,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公布去年全年總票為13.4億元左右,較前年的14.3億元減少約6.24%。
香港地少人多,租金高昂,不利佔地較大的戲院營運。儘管戲院業界近年積極開拓業務,提升餐飲服務,租借場地舉辦演講活動,但終究作用有限,難以收支平衡,甚至創造可觀利潤。與此同時,疫情期間,網上串流媒體趁戲院停業,協助上映電影,嶄新的播放模式也間接扼殺業界的生存空間。
隨着社會變遷、科技進步,戲院營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類似的問題絕非香港獨有,根據英國一家研究機構統計,目前美國的影院銀幕總數為36,400,較2019年減少12%。全球最大影院公司AMC娛樂,自2019年起陸續關閉169間影院,第二大連鎖影院巨頭Cineworld亦關閉接近15%的影院。
戲院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可以放送電影的同時,也能舉辦文藝交流、粉絲聚會等活動。考慮到戲院和電影業屬唇亡齒寒的關係,院線倒閉必然會影響本地電影的放映機會,長遠而言不利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再者,戲院能提升綜合消費體驗,吸引市民和旅客留港。當局必須警惕,若果戲院接連倒閉,或會進一步減少消費意欲,繼而衝擊零售、飲食等版塊,令經濟出現更大幅度的下行壓力。
當然,政府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例如,當局近年在啟德及沙田兩幅商業用地內加入相關土地契約條款,規定發展商必須提供一定數目的戲院座位,以增加院線營運的穩定性。雖然方向正確,但筆者始終認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依然是將戲院重新納入規劃標準,並且按社會經濟情況制定戲院座位與人口比例,定期調整。畢竟政府亦曾經在早期規劃中把戲院列為文娛設施,在批地過程中要求每千人需要至少38個戲院座位。
從另一角度來看,即便放眼世界,香港顯然是缺乏足夠銀幕播放電影。據《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的資料顯示,香港每100,000人口的電影銀幕數目大約為2.8個,遠遠落後於其他亞洲主要城市,如台北(7.9)、深圳(4.9)及新加坡(4.2)等。銀幕數目偏低,或多或少與政府當年從規劃標準剔除戲院,不再視為文娛設施有關。
筆者認為,除非生活習慣出現革命性改變,否則戲院仍是重要的商業和文娛設施。只要政府有適當指引和標準,避免戲院和其他商舖直接競租,才能扭轉業界頹勢,徹底地鞏固院線以至本地電影業的發展。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