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許多傳統技藝正悄然消逝。然而,木船製作技藝卻在香港煥發生機。今日(25日),點新聞記者採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岑佩玉、木船製作技藝實習生項目導師胡偉光以及學員陳先生,探索木船製作技藝班背後的故事。
胡偉光(Woody)介紹,香港仔避風塘最早的水上的士就是用木船,偶爾上面有雜貨賣,有時都會用來捕魚,用途廣泛。他稱讚,木船適合深水航行,比鐵船更耐用。一艘木船保養得當可以使用40多年,而玻璃纖維製造的船隻只能使用20年,鐵船則容易生鏽。但由於木頭質量不穩定、不環保等原因,現代社會幾乎不再使用木船了,且造船的木工師傅也幾近消失。
木船製作技藝是康文署主辦的「非遺記錄及推廣計劃」的其中一項。蒲窩青少年中心項目主管蔡恆輝介紹,木船學習技藝招募青年實習生,共收到120個申請,報名者熱情高漲,最終入選9名。學員背景呈現多元化,有木工、渡輪工作者、工程師,還有藝術家。上堂時間為28日,分為室內上堂和海邊實踐。
非遺的意義在於傳承與創新
記者:傳承木船製作技藝,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岑佩玉:香港每天都在談論非遺,如今希望通過社區參與,推動大家的認知。我們的目標並不宏大,就是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即將消失的東西」。我們的學習班也融入了現代技術知識,保護非遺的意義就在於「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胡偉光:我在講解過程中加入了現代造船管理的設計元素,通過電腦繪圖軟件來策劃圖紙,能夠得到精確的尺寸。
木船製作的困難:圖紙、物料、工具
記者:對於初學者來說,容易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胡偉光:由於學生們並非專業出身,因此對圖紙的消化程度受限,在工具使用方面也需要練習。至於物料方面,他們需要了解木材應在哪個部分使用。製作木船的主要物料有桐油灰,用來防水、填縫,還有竹絲,用於防漏。
記者:對於木船的未來發展,有怎樣的規劃和目標呢?
胡偉光:在實用性方面,可以將木船的元素融入到現代遊艇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懷舊感的新型船隻。
學員陳先生:我建議在大澳、筲箕灣、香港仔等海濱,推廣「木船水上單車試坐」項目,激發市民們了解木船的興趣和熱情。
學員分享:木船承載了我對大海的嚮往
記者:陳先生,你為什麼會報名參加木船製作技藝班呢?是什麼激發了你對這項技藝的興趣?
陳先生:我本身是做機械工程的,今年有參與啟德體育園的中央冷氣系統建設。我報名的原因是出於對漁船的嚮往,自幼喜歡在海邊生活的住家船。學習的過程中,我經常想像搭乘親手做好的木船,去到海邊,進行環島旅行。
記者:學習之前你對木船有什麼基礎的了解?學習後你對木船的認識有什麼改變?
陳先生:之前我玩帆船等水上運動,是一個熟悉水性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我發現做木船並不簡單,需要花很多心思。如今在生活中,我對憑手藝吃飯的人都生出了很多尊重。
記者:在學習木船製作的過程中,你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呢?有什麼改變?
陳先生:每周抽出完整的一天時間是最大的困難,因為我們始終需要返工。最大的改變是,我之前是一個很謹慎的人,很怕事情沒有補救機會,所以不敢下手。造船就是這樣一個每一步都不可以重來的工序,但隨着實踐,我如今下手的信心都變大,人也變大膽了。
陳先生建議年輕人多參加非遺項目工藝班,早日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每一位參與者都用自己的方式,為傳統技藝注入新活力。讓我們共同期待,木船製作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繼續揚帆遠航。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