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攜手內地優質資源 拓展醫療教育空間

文/蔣湖

最近一段時間,本港多所高校藉特區政府準備籌辦第三所醫院之東風,展開了相關領域的深度調研,其中一個思路,是積極開展與內地知名醫學院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最新的一起,是前日(24日)香港理工大學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推動醫學教育、科研和醫療服務的發展。雙方達成協議,成立「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聚焦科創研發、人才培養及成果轉化。

而在一個月前,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率領代表團,訪問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並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加強雙方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醫學科研和臨床實習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進京港醫學領域的發展。港大醫學院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多年來保持有良好關係,北京大學醫學部於2024年7月啟動「內地香港融合交流項目」,促成了兩校的臨床及護理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而另外兩所已表露申辦醫學院意向的大學,更已頻頻展開相關動作。比如港科大11月宣布成立顧問小組,為科大如何建設第三所醫學院提供專業及策略意見,顧問小組由梁智鴻醫生擔任主席,成員有「雞尾酒療法」的發明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何大一等。在當月港科大授予企業家黃仁勛名譽博士的典禮活動中,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就和黃仁勛談到了港科大該如何創辦醫學院。黃仁勛建議是不走尋常路,要立志興建擁抱科技的「創新型醫學院」,結合港科大在計算機、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拓展在數字醫療、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空間。

此醫工結合方向,也是港理工和北醫三院探索的結合點。北醫三院是內地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性三甲醫院之一,亦為全國14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之一。以港理工的技術研發結合北醫三院的醫療救助,至少是一個有想像力的合作思路。

而香港浸會大學亦於11月向政府遞交意向書,目標是成立一所全新的醫學院,在收生、招募人才、課程和臨床培訓設計,以至資助模式等方面均採納創新方式。浸大的優勢,在於已建成中醫藥學院,不僅提供專業課程,還能營運診所服務,在醫學教育和病人護理方面均有經驗,此前浸大已獲選定為香港首家中醫醫院「香港中醫醫院」的服務契約承辦機構。

上月(12月),浸大還宣布了提交新醫學院建議書的戰略合作夥伴——廣州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一院)。中山一院承諾將為新醫學院的課程和基礎設施規劃提供意見,並提供不同專科的臨床教學培訓資源和實習機會。這種直接借用內地成熟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及臨床管理經驗,共構醫學培訓及創新中心的做法,在浸大還沒有大型醫院運營經驗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穩健做法。

總的來看,不管目標是不是瞄準新醫學院建設,本港高校與內地知名醫學院及醫療機構合作,加快雙方在醫療服務體系、醫工科研結合、人才培養拓展的做法,應該說為公眾所樂見。

香港的醫療能力毋庸置疑,擁有令人稱道的國際化高水準醫療團隊以及高效率醫療服務體系,各項醫療健康指標與醫療效率評分領先全球。港人的人均壽命,常年佔據全球發達經濟體的首名位置。因此香港醫療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令人信任。不過,他山之石亦可以攻玉。客觀來看,內地經過40多年發展,一些知名醫學院和醫院,除了最前沿研發領域之外,其醫療能力和科研水平,相較國際同行並不會差之太遠。比如在廣州的南方醫科大學就有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骨外科、腎病、燒傷科等領域素有聲名。此外,在互聯網科技的助力下,內地醫院的智能化系統發展很快,在香港公立醫院拿藥常常要等很長時間,而內地大小醫院都已能做到十分鐘之內。

從歷史上看,香港和內地的醫學教育交流並非始於現在,而早有一百多年歷史。比如浸大上月開始合作的中山一院,是廣東最知名的醫療機構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835年由美國來華醫學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創辦的廣州眼科醫局,冠名以眼科,其實也是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後更名為博濟。創辦於1866年的博濟醫學堂,則是中國最早的西醫學府。博濟醫院和博濟醫學堂開創了中國西醫醫療教育的先河,對早期香港的醫療業亦有反哺,比如孫中山最早就在博濟醫學堂學習。博濟醫院的首位華人院長、中國首位留學英國的醫學博士黃寬,亦曾在香港短暫行醫。

當然,香港醫療界和內地醫療教育行業的合作,也早有源流。比如擔任過港大醫學院院長和港大副校長的王國棟(Gordon King,1900年7月—1991年10月),早年以醫學傳教士身份來華,就在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山東的齊魯大學醫學院任教過。二戰期間日寇佔據香港,大學停課,蔡永業等140名港大醫學生回到內地入讀六家醫學院,在烽火戰亂時期繼續學業,蔡永業後成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創院院長。12年前有「香港質量、深圳制度」之創辦宏願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深圳成立,10年即成為全國17家高質量發展醫院之一,別的多是百年老院如北京協和醫院等,這些榮譽正表明內地對香港醫療的高度認可。香港與大灣區的醫療合作也越來越深入,比如兩地之間已開通跨境救護車直通制度,本月10日已有首名患者由港大深圳醫院送抵屯門醫院。由此來看,香港與內地醫學院和醫院的合作,是新時期下香港培養醫學人才、發展醫工技術、拓展香港醫療教育空間的創新做法,在本港正更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背景下,值得鼓勵。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攜手內地優質資源 拓展醫療教育空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