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近期,香港工業意外頻發,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火炭地盤有工人從高處墮下身亡,啟德新急症醫院地盤巨型棚架倒塌事故導致11名工人受傷,僅1月已有數宗因工業意外造成的傷亡個案,職業安全問題再度成為熱點話題。
根據勞工處及房委會地盤報告資料顯示,過去二十年間,香港建造業工地的工業死亡意外數目一直徘徊在9至25宗之間,而最低的9宗已是2010年的數據。這表明,近二十年來職業安全問題並未得到明顯改善。儘管政府於2023年4月修例,提高職安健罪行的罰則,將最高罰款額增至1,000萬元,並可判處最高兩年監禁,但工業意外仍然頻繁發生。雖然政府在個別意外後採取積極措施,例如暫停相關承建商的施工資格,但這些措施顯然未能有效遏止意外發生。社會上有意見指出,現行法例的阻嚇力不足,法庭對工業意外案件的判罰過輕。例如,近月有僱主因違反職安健條例被裁定三項罪名成立,包括未採取足夠措施防止工人墮下及未確保工人佩戴安全頭盔,最終僅被判罰款9萬元,並可分90期、每月支付1,000元。此外,亦有個案因「證據不足」而撤控,但工友已失去性命,家屬亦無法獲得應有的補償。
那麼,工業意外究竟應由誰負責?工程中的相關人員,包括業主、承建商、分判商,尤其是工地現場的管理人員,如建造經理、地盤總管、管工等,均應承擔相應責任。然而,現行法例中需負上刑事責任的管理人員,大多並非全職在工地工作,而真正負責現場運作的人員卻未被明確納入責任範圍。此外,地盤在實際操作中亦存在漏洞。例如,當勞工處巡查時,地盤人員會透過電話群組「通風報信」,避免巡查人員看到真實情況。甚至有安全主任為隱瞞不安全狀況,刻意不帶巡查人員到危險區域,以免被記錄或檢控。一旦被檢控,安全主任的評核表和專業牌照亦會受到影響。
要改善地盤安全,除了定期檢視法庭判決水平,並與律政司商討是否判罰過輕、是否有空間提出上訴外,更應善用科技推行「智慧工地」。例如,研究在吊運工序中安裝感應器,當工人接近危險位置時,感應器會發出警示聲響。目前,所有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合約已應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未來應逐步將此系統推廣至各類工程,並在必要時考慮強制推行。筆者深信,所有致命意外都是可以避免的。期望在新的一年,香港能夠在職業安全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實現「工地零意外」的目標。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新界西)總工會副理事長、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