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勢禍延全球經濟。當地時間1月31日,美國白宮宣布從2月1日起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對中國加徵10%關稅。特朗普聲稱要對半導體芯片、藥品、鋼鐵和鋁,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等商品徵收全面關稅。墨西哥和加拿大表明已準備反制措施應對。
針對美方2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表示,中美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兩國應該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早前就此回應表示,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關稅措施不利於中美雙方,也不利於整個世界。中方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與美方共同推動中美經貿關係朝着穩定、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多位學者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中國透過年底推出的一系列新政策形成組合拳,提振內需、提高抗擊外部衝擊能力,加上外貿依存度趨降,相信能有效應對美國加徵關稅的衝擊。
多位國際關係專家和經濟專家不約而同向《大公報》指出,中國有能力應對美方新一輪關稅衝擊。中央去年底推出的新政策,正是應對外部衝擊的一套「組合拳」,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舉措不斷應聲落地。以補貼促內需,以免簽促開放,2024年全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而2025年「兩新」政策還將加碼。
中國外貿依存度續降
對於山雨欲來的貿易戰,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指出,中國有信心、有底氣應對外部衝擊。中國透過年底推出的新政策,提振內需、提高抗擊外部衝擊能力。包括持續放寬免簽促開放﹑首次提出穩股市穩樓市增強市場信心、加碼「兩新」政策提振消費、取消外貿補貼、提高職工工資,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大減,更有效應對美國加徵關稅的衝擊。
調整出口退稅提高競爭力
「內外兼修」,未雨綢繆。業內人士指出,對外,中國去年底就降低甚至取消一批出口退稅,這是應對特朗普上台後預判提高關稅的積極措施,主動引導企業提高競爭力,避免無效內卷與價格戰。對內,中央明確要求「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多省提升最低基本工資標準,從根本上有效提振內需。
白明強調,中國應對美國持續提高關稅的衝擊,早就未雨綢繆:不斷推進外貿轉型升級,背後是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對美出口份額明顯下降,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比前些年有所下降。中國海關去年底公布的數據指出,以美元計算,2024年1月至11月,美國佔中國進出口總額比重為11.2%,創下自2001年以來最低水平,較2001年份額下降了4.6個百分點,這些數據涵蓋商品貿易。有分析指出,當前中國外貿依存度約為35%,高於美國的約20%,這與英、法大致相當,經濟結構總體合理。
白明指出,美國這次針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提升關稅,只會顯著推升美國進口商品成本,由此形成通脹及對產業鏈的衝擊,勢必令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更多損失。
多招提振內需抗壓力
針對美國提升關稅,國際問題專家周虎城向《大公報》指出,在特朗普期望百日內訪華的談判周期間,其對華加徵關稅或是摸索中方對美政策底線的嘗試。與美國保守主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擴免簽促開放取得明顯效果,自從擴大免簽國家數量以來,除日韓外,歐洲來華遊客增勢明顯,呈現高消費景象。
對於補貼促內需,周虎城指出,汽車以舊換新和家電以舊換新效果明顯,春節前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25%,農村地區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20%。伴隨內外需市場份額轉換,內需市場進一步打開,穩固應對外部衝擊的抗壓結構,實現對內循環體系的提質增效。在美方與其他經濟體也產生摩擦情況下,一旦非美區域釋放出對華開放機遇,中國經濟內外循環體系有望得到新一輪重塑。
去年,內地多省宣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漲幅約為8%。周虎城強調,要讓民眾兜裏錢多起來,消費市場活起來,企業經營好起來。民眾要更有錢,企業要更有實力,分配要更公平,保障要更到位,這樣,面對任何外部挑戰,就可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自己的事自己說了算。
損人害己|美通脹勢升溫 減息料推遲
美國向中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的貨品加徵關稅,成本勢必轉嫁至美國消費者,推高當地通脹,聯儲局要實現2%的通脹目標更具難度,今年減息行動或推遲。然而,獲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出任商務部長的盧特尼克則唱反調,支持全面關稅政策,又指加徵關稅不會導致美國廣泛通脹。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早前指出,美國大幅上調關稅,將對包括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對全球經濟影響可能在2026年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因而將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至2.3%。惠譽認為,關稅將推高美國通脹,並預計聯儲局今年繼續緩慢減息,但預計明年不再減息。
聯儲局理事鮑曼表示,特朗普政府出台的政策,增加通脹路徑的不確定性,亦增加聯儲局利率政策路徑的不確定性。她指出,美國通脹可能強過預期,期望未來政策利率能漸進調整,當局應仔細評估實現通脹和就業目標方面所取得的進展。
內地近期刺激內需新措
提高收入
最低工資標準上調
•2024年以來,江蘇、浙江、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西、湖北、湖南等10餘個省份陸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多數省份月最低工資漲幅為200元左右,最高上漲290元,個別省份上漲100元左右。
「以舊換新」
汽車及家電
•符合條件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由此前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貼7000元,分別提高到2萬元和1.5萬元,增長一倍及以上。
•購買2級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標準的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等8類家電產品,給予產品銷售價格15%補貼
設備更新
•給予貸款貼息比例,從1個百分點提高到1.5個百分點。
數碼產品
•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等3類數碼產品(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按產品售價15%補貼,每人每類補貼1件,每件不超過500元。
擴大免簽
•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對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馬耳他、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日本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範圍擴至38國。
對外開放
•新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9月8日發布,全面取消了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國範圍的外資准入限制措施由31條壓減至29條,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調整出口退稅
•去年11月,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取消鋁材、銅材以及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出口退稅,並將部分成品油、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製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自2024年12月1日起實施。
(單位:人民幣)
註: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以官方最新公布為準
內聯外通|港商:影響有限 拓東盟市場鞏固優勢
對於美國向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香港商會人士普遍認為,加徵關稅實際影響不大,主因是特朗普早已揚言要加10%關稅,且第一次中美貿易戰後,很多做美國市場的港商已在海外設廠,有效降低關稅影響,但一些僅在內地設廠的中小企最受打擊。面對美國風險增加,商會人士建議,特區政府加強支持港商拓展內銷或東盟市場,做好「內聯外通」的優勢,既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好平台,也成為外商進軍內地的橋頭堡,方能減少美國之影響。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向《大公報》表示,美國對華產品加徵10%關稅已屬意料之事,加上很多主力做美國市場的港商,早已在東盟等地設廠,故加關稅實際影響有限,且中國產品質量、交貨速度均十分出色,即使計及加徵關稅後的價錢仍有競爭力,料美國企業會繼續採購,但承認或對買家心理有影響,因為美國政策不明朗,令採購更為審慎。
林宣武表示,近期中央大力提振消費,而香港產品在內地有不俗聲譽,港商應加快拓展內需市場,特區政府可加強支援,協助宣傳和打開市場。
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亦認為,業界對關稅已有心理準備,10%關稅不難消化。
自我提升 捕捉機遇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秘書長李志峰向《大公報》表示,現時香港很多出口屬轉口,故影響有限,但關稅令廠家利潤壓縮到極限,可考慮拓展內需市場,產品要針對精細市場,方有較高競爭力,而港商也要不斷自我提升,捕捉機遇。
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郭振華向《大公報》指出,信保局已為出口商提供出口保險,且內地部門亦有政策協助港商開拓新市場,以應對地緣政策風險,目前首要工作是致力減低關稅之影響。
(來源:大公報 記者:朱燁、凱雷、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