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w-media.dotdotnews.com/dams/product/image/202404/02/660b8ff5e4b01604b4a571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00)
文/上江南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6日出爐,香港政黨、社團紛紛遞交建議書,大致方向都是關注香港連續多年的財政赤字,希望特區政府開源節流,做大做強資本市場,包括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內外互聯、刺激樓市等,有激進者提出調整稅率、加徵新稅種等等。
筆者認為,開源節流是社會共識,但不能「一直淪為口號」。今日香港,大力發展創科,投入巨額資源支持,是否可以借鑒下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在美國打擊浪費公帑的做法,達到節流的目的,順道檢驗下特區政府投入人工智能的KPI。至於加稅、調整稅率等建議,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以及特朗普第二任期正在發動新一輪貿易戰的時刻,不但會打擊香港免稅天堂的美譽,而且這個建議很難執行。
中華總商會提出建議中肯有效
筆者對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提出的應對策略非常認同。中總提出:探討精簡公務員編制、善用科技節約人手和開支、多管齊下拓寬政府收入來源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精簡編制和善用科技都是香港的痛點,怕痕又怕痛的現狀,做事猶豫不決,開源節流只做小修小補。像去除香港利益的藩籬這句話,被當成口號喊了兩年多,但利益的藩籬是去了呢,還是去了呢?
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已經讓香港沒法再繼續蹉跎下去,像中總的建議那樣,香港需要人工智能來節約人手和開支,需要像近期突然爆火的「六小龍」之一的DeepSeek那樣的企業來為香港創科增磚添瓦,更需要像馬斯克那樣的「狂人」來幫香港開源節流。而馬斯克正在美國掀起一場打擊浪費、節約開支的「美國革命」,提高聯邦政府的效率、節約上萬億美元的年度支出。
為什麼不能出現DeepSeek?
春節前橫空出世、被譽為「中國版ChatGPT」的DeepSeek,熱度一直居高不下,成為相關領域全球下載量最大的一個APP,尤其對於那些沒有太多資金投入人工智能的國家和專業人士來講,更是天降福音,為其找到一條不用太多投資也可以發展本國人工智能的黃金大道。
DeepSeek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除了1月27日讓美國股市大跌1萬億美元以外,對於提振港股及A股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點新聞》近期發表一篇黎岩《DeepSeek拷問香港》的評論,將香港和誕生「六小龍」的杭州進行了對比。香港的基礎設施一點不輸杭州,既有「一國兩制」優勢,也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高等教育,有錢、有人、有制度、有國家的大力支持,為什麼DeepSeek就不能出現在香港?其實早些年,很多人也寫過香港為什麼不能出現「大疆」的文章,大疆的創始人汪濤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受益於港科大的初始投資,但他卻在對岸的深圳創立了大疆,其市場份額已經佔無人機市場的60%以上,妥妥的世界第一。
筆者認為,這種靈魂拷問的好文章、好建議,特別是文末這一問,不止提給了香港政府的三司十五局的高官,更是提給了可以給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提出建議的社團及政治人物,也是提給了750萬香港人。
開源節流不能淪為「口號」
在大洋彼岸,美國總統特朗普指派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正發起一場美國內部減員節約資金的「革命」,對於總負債高達36萬億美元、聯邦政府年支出6.8萬億美元的美國來說,這種大刀闊斧的「革命」非常有必要。
短短的20天,馬斯克的幾個大招紛紛見效,將每年支出400多億美元的國際開發署連根拔起;向200萬公務員提出8個月薪金補償,自願離職,暫時有6.5萬人接受這個條件,佔編制的3%,這不正是中總財政預算案中所建議的精簡編制、善用科技的最佳實踐嗎?
特區政府已經連續5年出現財政赤字,赤字水平創下了近25年來的新高,已經遠遠超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期。近兩年香港經濟開始緩慢復甦,政府收入依然未見增加,但支出依然龐大,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原本預計2025/26可以平衡,後改口為需要到2027年後。
由此看來,香港政府需要一個幫到手的、可以削減各部門開支、像馬斯克一樣的高手,哪怕是創科局的AI或者Deepseek都可以,至少要盡快啟動這項真正可以做到開源節流的工作。
創科AI應該大顯身手
筆者提問DeepSeek香港如何節流,得到如下答案:部門推行零基預算,重新評估各項開支的必要性和效益。對於低效、重複的公共服務項目,應當果斷削減或整合。同時改革公務員薪酬制度,建立與市場接軌、與績效掛鈎的薪酬體系,這些措施雖然可能面臨阻力,但對於控制政府開支增長至關重要。
筆者簡單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疫情期間推出「百分百特惠貸款」支援中小企,擔保金額1436億元,特區政府用147.2億元進行了擔保,累計壞賬率已經升至10.2%,按揭證券貸款公司總裁李令翔接受訪問時,這個壞賬率有可能升至25%,那麼政府所應承擔的損失可能超過300億元,壞賬率高的部分原因是貸款後移民海外、遠走高飛,當時審批這些擔保項目的政府官員有沒有考慮過足夠的防禦措施,以避免讓公帑白白落海?
另一個是治理老鼠的代價,2023年食環署處理逾9.78萬隻老鼠(包括收集死鼠及捕獲活鼠),而2023/24年度政府用於防治蟲鼠的預算達8.08億元,粗略估算平均每隻老鼠成本8258元。而負責這項工作的有854名公務員和2352名外判員工。值得一提的是,白宮也公布一項聯邦政府每年花費230萬美元的項目,這個項目就是要清點美國有多少隻松鼠,公布的類似合同已經被政府效率部全部停止。香港的抓老鼠(筆者支持治理鼠患)和美國的數松鼠數目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像?
食環署是特區政府56個部門中人數第三多的,有11400人,年度預算為112.6億元。這樣的人員編制和滅鼠成本是否有改善空間?
古往今來,所有的改革不都是從人手增減和辦公效率下手嗎?
本屆政府成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將創科等同於工業發展。發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中心也是創科局的主要職責。馬斯克利用AI來評估聯邦政府各個部的合同、預算及項目是否合理,找出了比如國際開發署這樣的財政大黑洞,將其連根拔起,筆者建議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是否也應該利用AI,建立AI模型,調取一些大金額的公帑支付的項目數據,用這個模型來判斷是否浪費公帑以及機構是否存在冗員?效仿馬斯克,和特區政府的審計署一起,用AI進行甄別,將去年支出前五十的項目重新過一下,看看是否也有美國那樣的支出黑洞和不必要的公帑浪費。
提高效率、降低支出這些措施正是今日香港開源節流所必須做的,行政長官如果想下定決心開源節流,就必須先砍掉眾多不合理支出和重複公共服務支出,而不能僅僅讓各部門自己降低預算這麼輕而易舉,繼續將困難拖下去對香港來講,絕對不是最佳的方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dotnews-static.dotdotnews.com/img/icon/Revision20230612/noLike.png)
![收藏 收藏](https://dotnews-static.dotdotnews.com/img/icon/Revision20230612/shoucang.png)
![取消收藏 取消收藏](https://dotnews-static.dotdotnews.com/img/icon/Revision20230612/shoucangactiv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