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改革促興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2月9日上午,夏寶龍考察河套香港園區。(港澳辦圖片)

文/董启真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河套、前海等深港合作區調研時強調,要以識變、應變、求變的主動姿態,加快改革促興步伐,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號召不僅是中央對香港的殷切期望,更揭示了香港由治及興的核心命題——改革,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香港突破瓶頸、再創輝煌的必由之路。

加快改革:破局轉型的必然選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既面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挑戰,也迎來國家「雙循環」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機遇。

但轉型之路並非坦途。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房屋短缺、社會深層次矛盾等問題,要求香港必須跳出「舒適區」,以改革破局。例如,北部都會區建設中「片區開發」理念的提出,以及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的提前落地,正是特區以創新思維應對土地和科技短板的體現。唯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改革,方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融入國家大局:以大灣區為支點的戰略突圍

香港的命運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平台。然而,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中深圳園區的高速發展相比,香港園區的建設進度仍顯滯後。這折射出本港在跨境協同中的短板:基礎設施「硬聯通」需提速,規則銜接「軟聯通」待深化,社會心理「心聯通」更要夯實。特區政府提出的「粵車南下」政策、機場候機樓擴展計劃,以及數字灣區的推進,正是以具體舉措打破要素流動壁壘的嘗試。唯有以大灣區為依託,才能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放大「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

凝聚合力:改革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

改革促興絕非政府的「獨角戲」,而是需要社會各界「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共同事業。從企業到市民,從立法會到區議會,每個主體都應成為改革的參與者。譬如,區議會重塑後成功換屆,標誌着「愛國者治港」落地基層,為特區政府施政提供了更高效的民意反饋渠道。再如,施政報告提出「精準扶貧」「簡樸房」等新政,體現了政府以民生為導向的改革決心。與此同時,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展、青年國家認同的培育等,亦是凝聚社會共識的關鍵。只有當改革成為全民共識,香港才能形成「破繭成蝶」的合力。

以改革書寫香港新篇章

香港的輝煌,源於幾代人的拚搏;香港的未來,更需以改革為筆書寫新傳奇。我們要以更大的勇氣擁抱變革,以更深的智慧統籌全局,以更實的行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齊改革同發展,2025年的『東方之珠』必定會更璀璨奪目,大放異彩。」這是特區政府的承諾,更是700多萬港人共同的責任。唯有全社會同心同行、改革促興,才能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上貢獻更多「香港力量」。

(作者為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副秘書長、華菁會會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改革促興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