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英國著名文學家簡·奧斯丁於1813年出版的代表作。小說通過描寫鄉紳之女伊莉莎白·貝內特和富有的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反映了19世紀英格蘭攝政時代英國風土人情,特別是英國貴族發自骨子裏的傲慢與偏見。令人不覺意外的是,英國白人種族優越的傲慢與偏見一直延續到今時今日,並為英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刻上了明顯雙標的獨特標記。
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16日以《成為中國政府敵人的A-Level學生》為題,刊發被國安處懸紅百萬通緝的通緝犯張晞晴在倫敦的訪問。張晞晴究竟為何許人也?既被國安處通緝,又能獲BBC青睞?
查實,在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期間,也即是香港國安法已經生效之後,甚至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之後,雖則年紀輕輕但卻能夠「知所進退」、早已畏罪潛逃英國的張晞晴,就以「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要員身份發布文章,並多次透過發表演講、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貼文或影片等不同形式,狂妄鼓吹將香港特別行政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離出去,並且乞求外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制裁」、封鎖及採取其他敵對行動,包括制裁內地及香港官員等等。
張晞晴竄逃英國後創辦英國港僑組織「利茲手足連線」及「利茲雨傘CIC」,致力在海外延續黑暴抗爭。在英國完成A-Level後加入「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工作,出任「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傳訊及傳媒經理。
2024年6月9日,張晞晴在倫敦香港經貿辦外示威,要求英國政府關閉經貿辦並撤銷香港官員的外交豁免權,雖然追隨張晞晴的蝦兵蟹將也就小貓三兩隻,但是,看似若質纖纖的張晞晴,還是吸引了本就懷有政治偏見的英國媒體的關注,當然,也自然而然引起了本港執法機關的高度關注。畢竟,公然呼籲外國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區,按照香港國安法第二十一及二十九條的相關規定,屬於明顯的涉嫌「煽動分裂國家罪」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且根據香港國安法的相關條例,即便是該等涉嫌的犯罪事實發生在香港特區以外,仍然會被檢控。
2024年12月24日,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宣布懸紅港幣100萬元通緝,19歲的張晞晴「一戰成名」成了歷來最年輕的國安通緝犯。
正如所料,張晞晴隨即在社交平台發文,如同已是耄耋之年的通緝犯袁弓夷一樣同聲同氣,洋洋得意地宣稱,被懸賞通緝是一份「榮譽」,感到無上光榮,自己會如其他被通緝人士一樣「無畏無懼」,繼續抗爭下去。
今次BBC儘管在刊發前依舊裝模作樣地聲稱曾向香港特區政府做出查詢,但就毫無懸念地選擇不在文章中列入特區政府的回應,一面倒地為張晞晴喊冤叫屈鳴不平,通篇文章充滿了傲慢與偏見。
BBC何以會有如此偏見呢,顯然是處於自身早已烙印在身的固有的特定的政治立場,刻意迴避特區政府的客觀回應與嚴正聲明,更加暴露了BBC標榜的所謂新聞自由,是為某種特定的政治立場綁架的有選擇有取捨的不自由而已,因此,相關的報道除了偏見還是偏見,因為嚴重缺乏平衡持平的客觀報道,更加缺乏基於法治精神的理性分析,有的只是捕風捉影的主觀臆測。
依法追捕及打擊潛逃海外危害國家安全的罪犯,全力做到「違法必究,雖遠必誅」是特區執法機構維護國家安全的當然職責,任何個人或實體危害國家安全都應毫無例外地受懲罰,而包括張晞晴在內的被通緝人員,藉逃往海外以逃避法律制裁,且繼續觸犯香港國安法,屬於明顯地知法犯法。當局對張晞晴等人基於證據,嚴格依法執法,與他們的政治立場、背景或職業無關。更加與她們的性別年紀無任何關係。警方執法更加不會因為其年紀輕輕就會網開一面。
張晞晴為特區政府至今懸賞100萬港元的通緝名單中,最年輕的一位,她被指2022年8月起在香港自由委員會鼓吹香港「獨立」。在BBC題為《成為中國政府敵人的A-Level學生》的訪問中,她講述參加2019年黑暴運動,以及與家人移居英國的過程。
年紀輕輕的張晞晴,在英國居然能夠上躥下跳煽風點火,曾與英國外相林德偉會面,也曾在唐寧街10號舉行的農曆新年活動上會見英國首相斯塔默,以及影子外交大臣彭黛玲。英國政客為着選票的一己私利,自然是對張多加吹捧多加鼓勵,無非是期望這般數典忘祖的鼠輩,不遺餘力地污衊攻擊特區政府,抹黑「一國兩制」,從而扭轉這班政客治國不力的形象。
要說張晞晴被通緝真是一點不冤。因為她一再表示,還需要做更多更多的工作,今年還會繼續就香港問題參與游說英國政府實施制裁。她甚至擔心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英國,為着國家的經濟利益,會向中國做出示好姿態,或者為保護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不再「拉兄弟一把」,從而不可避免地成為棄子。在張晞晴的身上,真的一點也看不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痕跡,有的就是充滿邪惡與仇恨的扭曲心靈。如此扭曲的心靈,該是她的爹娘做了多麼扭曲的教育所致啊。
回到文章的開頭,BBC如此這般的新聞自由,根本就不是所謂的自由的新聞,而是刻意編造謊言為暴力說項的偏見,這是與生俱來的白人優越的種族偏見與西方的月亮大又圓的文化偏見。試想,任何一個英國人,如果夠膽煽惑外國制裁英國,必然會鋃鐺入獄,受到法律嚴厲懲處,法官絕不會因為她是弱冠年少或者豆蔻年華,就假以同情,任期逍遙法外。這或許是一個普世的法律及政治原則。作為媒體,若然背離最基本的法治原則,可以歪曲事實地空談所謂的新聞自由,甚至只擷取符合其特定政治立場的內容,這種所謂的新聞自由,只能是充斥傲慢與偏見的垃圾。當然,從中也可窺見英國政客的超級無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