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首先要一讚古物古蹟辦事處,身先士卒騰出古蹟,約一年前從法定古蹟尖沙咀彌敦道136號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搬往灣仔稅務大樓14樓。預料前九龍英童學校的歷史建築將在重整後向遊客開放,並與附近建築風格相同的紅磚聖安德魯堂相輝映,產生協同效應,成為尖沙咀文化觀光新地標!
更好利用現有古蹟 增觀光景點滅赤
隨着入境處及稅務局的總部相繼搬往將軍澳及啟德新址,政府應積極考慮將現時零星分布於本港各處古蹟的各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非牟利社福團體,遷往空置的灣仔告士打道政府寫字樓,從而騰出更多歷史景點予訪港旅客參觀,務求善用現有旅遊資源,串聯成「深度遊」、「文旅探索」、「建築風格及藝術史研究」的觀光新線,實現「香港無處不旅遊」。
對於佔訪港旅客最大比重的內地同胞來說,雄偉壯觀的新建築在內地比比皆是,反而是香港中西薈萃的特色建築,歷經百年歲月熏陶,將傳統中國文化、歐陸式歷史風情、現代活化技術共冶一爐,即使環顧全球,仍屬獨一無二!
筆者在長假期原打算跟着陳天權先生著作《城市拾遺》一書的推介,探尋港九歷史遺蹟,卻發現不少古蹟因種種原因並不開放予公眾,或須提早數月預約參觀,名額甚少,對遊客造成不便。在千億財赤之下,當局與其耗費公帑開發新景點,同時未能預計新景點能否帶來經濟回報,何不敦促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騰出古蹟,串聯名勝,妥善運用已有的旅遊資源,以最低成本開闢新旅遊線路,展現香港華洋雜處的獨特魅力!
敦促各界騰出古蹟 避免浪費珍貴旅遊資源
筆者翻查2009年新聞,古物古蹟辦事處在上世紀90年代遷入前九龍英童學校後,不僅設「辦公室重地,遊客止步」的告示,亦有保安阻止市民入內觀光。此舉不僅惹來尖沙咀街坊不滿,質疑為何以前該古蹟容許參觀,現在卻遭禁止,質疑古蹟辦有「霸佔古蹟」之嫌,而油尖旺區議會多名議員更狠批古蹟辦自拆招牌,與民爭利。
由此可見,公眾傾向認為歷史文化古蹟應被列為公共空間,容許自由參觀,當局若能敦促各界騰出古蹟,不僅符合振興本港旅遊的目的,亦切合公眾期望。
筆者親身去「中西區文物徑」探索一番,得出以下的實例建議,與大家分享。
1. 政府騰址:半山前特首辦亦遷往入境處大樓?
前特首林鄭月娥將辦公室從租金昂貴的太古廣場,遷至灣仔前入境處大樓的政府物業,每年最少可節省數以百萬計公帑,這一做法值得其他前特首參考,能否騰出半山堅尼地道28號的「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將這個萬餘呎的一級歷史建築,與其他堅尼地道頭段的藝術休閒景點串聯成深度遊路線,包括香港公園、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雍仁會館、纜車徑、Tram View Café、歌老打路等,再結合臨近花園道纜車總站的交通之便,讓遊人在纜車聲中,拾石級而上,細味昔日韻味。
2. 社福騰址:一個非牟利機構竟佔中半山三處古蹟!
除了政府部門可以搬,社福同樣也可以搬,搬到新環境勢能促進更優質的服務發展。沿堅尼地道上山,就是小紅書熱門的麥當勞道路牌打卡點,附近古蹟教堂建築真不少,再加上典雅的纜車分站(堅尼地道及麥當勞道),環境清幽,深具旅遊潛力。
若能將附近更多古蹟串聯起來,定能發揮更大協同效應。但筆者細看地圖,竟發現附近的非牟利機構「母親的抉擇」的辦公室、寄宿及幼兒中心三個會址,全為一級歷史建築,分別為波老道前英軍醫院(部分)、堅尼地道舊域多利軍營蒙高瑪利樓、寶雲道前海軍司令官邸。
「一機構佔三古蹟」,而且是中半山黃金地段的三處具代表性具旅遊價值的歷史建築,全部不對外開放,令人質疑當局的古蹟分配及規劃!
瀏覽該慈善團體網站,即使佔用半山三個古蹟,仍不敷使用,近年「母親的抉擇」須在觀塘另租辦公室。平心而論,分布港島及觀塘的4個會址,位置分散,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況且寶雲道5號古蹟用作「嬰兒護理部及特殊幼兒住宿中心」之用,建築物逾百年歷史,食水管老舊,冷暖氣未必足夠,是否應遷往更先進舒適的新大樓,配備足夠醫療器材,附有波波池等兒童遊樂設施,或者臨近啟德兒童醫院,更符合嬰幼兒的福祉,為孩子帶來最佳成長環境?同時可將這三個臨近中環核心區的中半山歷史建築騰出,與附近古蹟群組成「行山+觀光」的「深度遊」路線,豈不更符合整體社會效益嗎?
古建築是否適合養育稚子,乃一大疑問;反過來也應該問,非牟利託兒服務需要佔用高旅遊價值的百年古蹟嗎?
更甚者,據筆者翻查「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官網的批款紀錄,發現政府施政矛盾之處。事緣「母親的抉擇」在2019年就堅尼地道高瑪利樓會址的維修屋頂及排水系統工程,向政府申請維修費,獲批高達155萬公帑。政府批款網頁列明:「作為其中一個接受政府資助的條件,建築物的業主/業主代表/管理機構須於一個與政府協議的年期內開放建築物予公眾參觀,而這個年期通常為維修工程竣工後的十年時間。」自相矛盾的是,同一網頁同時備註:「為保障建築物使用者的私隱,該建築物不開放予公眾參觀。」
「母親的抉擇」不設公開參觀,當然可以理解。但古蹟維修費高昂,真的需要在古蹟裏辦公育兒嗎?當局可酌情批出地皮予類似的社福團體,協助他們興建綜合型新會址,一站式提供服務,同時騰出古蹟,為社會帶來更高的旅遊效益,令巨額公帑維修費更用得其所。
3.名校騰址:教育局分配古蹟校舍的準則為何?
在堅尼地道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附近,名校林立,其中適逢150年校慶的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是法定古蹟,不向公眾開放;與之遙遙相望的紅磚花崗石建築聖保羅男女中學,同樣不開放。兩校之間,本有聖保羅男女小學舊校舍,奈何在小學遷址往黃竹坑後,教育局於2016年決定將這座一級歷史建築批予毗鄰的聖若瑟書院作校舍擴充之用,令廣大市民及遊客同樣無緣參觀。
位於堅尼地道與歌打老路交界的西式建築聖保羅男女小學舊校舍,為香港乃至南中國均罕見的階梯式戰前校舍,依半山地勢而建,逐層向上遞減,在《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1945》一書中,對該校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有清晰的切面圖則素描,足見其在研究建築史、戰前及日據的設計風格具重要性。這座共12間課室及3間特別室,總面積逾17000平方呎的校舍屬新古典主義建築,既有西式門窗煙囪,亦絕無僅有地附設日本神社及日式太陽紋飾。這一特別的建築融合,皆因該校是香港最多學校使用的校舍,曾為香港日本國民學校(1935年)、警察訓練學校(1947年)、皇仁書院和官立漢文學校(1948年)、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校舍(1953年)、堅尼地道小學(1961年)、香港國際學校(1991年)、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2001年)、聖保羅男女中學校舍(2008年)。
換言之,這座4層高的古蹟校舍,本身自帶光環,代表香港建築史及辦學史的傳奇一頁,大可自成一個博物館,創中半山文旅深度遊的新篇章,現在卻無法開放。當年教育局若能將聖保羅男女小學舊校舍作創意文博用途,與同在堅尼地道上、數步之遙的前身為兵房「卡素樓」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互相銜接,補足「卡素樓」展覽面積有限的缺失,定能令中西區文物徑生色不少。期盼教育局未來分配古蹟校舍時,能多考慮旅遊協調效應。
無論是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大學、社福機構、非牟利宗教團體,說到底,均長年獲政府撥款、各類公帑資助及享有稅務減免。千億財赤當頭,庫房空虛待補,這些機構全部責無旁貸,應「動起來」齊齊搬遷,騰出現有歷史建築,為香港旅遊帶來新觀光點,亦能避免浪費珍貴的旅遊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