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去年年中,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商場及街市「吉舖」增多的情況,引發社會關注。筆者近日走訪「非房署街市」的油塘鯉魚門街市及沙田廣源街市,發現此類「承包制」街市較公營街市興旺,經營模式相對靈活。
一、優化法例容許併租 增居民選擇
這兩個街市有不少美食檔,供應各類熟食。在鯉魚門街市,個體經營的檔主若沒有另聘人手,則會選擇「早上開檔、不做晚市」或「不做早市、晚上收檔」。廣源街市的「美食街」因臨近私樓及恒生大學,主打夜市,很多檔口都選擇中午開業,營業至凌晨一兩點。
例如筆者就餐的「桂林米線」從早上11時一直開到凌晨1時,笑面迎人、與來往街坊非常熟絡、生意不錯的檔主儀姐指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一腳踢」,這位「鐵人」幾乎年中無休,因要預備開舖食材,每早10點多就要到店,實際工作時間非常長,更須長時間站立。檔口雖小,但為了增加生意,在供應米線麵食外,儀姐在晚市亦會兼做「兩餸飯」。「麻煩客」如筆者,既想吃酸辣米線,又想配搭「兩餸飯」的小菜,儀姐一樣笑呵呵說OK,更童叟無欺,只收三餸米線的價錢,附送兩隻鹵水雞翅。基層勞動者的淳朴可愛,表露無遺!附近檔口亦有夫妻檔輪流換班,避免過勞,才能勉強應付起早摸黑的漫長開舖時光。
香港租金高是不爭事實,小店為生存,只能延長營業時間,以生命換收入。然而神奇的是,大律師事務所、私家醫生診所、會計師樓等高收入專業行業的「併租」是尋常事,坊間小店的「併租」卻罕見。在內地大城市,「併租」漸趨流行,有港媒本月初就報道過,深圳區區可見「併租」,錯峰使用同一店舖,白天賣腸粉,晚上賣麻辣燙;或是店主兩夫妻只從早上6點到11點賣早餐包子豆漿,午餐與晚餐轉租予其他人。這樣的經營模式既可分攤租金,增加開店創業的可能性,亦避免店主過勞,有合理的休息時間,更能為附近居民帶來更多元的飲食選擇。在本港,各類食肆牌照繁多,要求非常細緻,即使不在店內加工食物,僅售賣限制出售食物,例如壽司、冰凍甜品等,亦須領有許可證。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可研究簡化申請,列出哪些牌照可以合併處所,一旦巡查執法時如何區分不同經營者的權責,從而在租金昂貴的香港鼓勵食店「併租」,進而減少商舖空置,促進經濟活動,增加稅收,填補財赤。
二、酌量放寬外賣店的堂食 促進社區精神健康
街市及商場內的熟食檔一般只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依例僅可提供外賣,不可提供堂食。而筆者在廣源的美食檔前,見到擺放不少寫着「僅作休息使用」的圓凳,容食客可以坐着進食,順便跟檔主「吹吹水」,樂也融融,有不少食客明顯是獨居長者,常來幫襯當成「飯堂」。不禁讓筆者想起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排檔,檔口前擺上一張長凳,再放上幾個小凳子,讓食客一邊吃,一邊跟檔主面對面聊天。
法律不外乎人情,食店違規經營與否是一回事,若處所的樓底高,通風好,走火設施完善,容許少量堂食,在閒話家常之間,有助增進街坊感情,能為獨居者、隱蔽照顧者、長期病患等提供心靈疏導的場所。到平民小店幫襯外賣的,不少是經濟拮据者。不允堂食,若他們將外賣帶去公園,冬寒夏熱,還有蚊子老鼠,進餐環境並不理想;若帶回百餘呎公屋或劏房單位進食,在擁擠環境中「電視送飯」,吃完後在滿室食物味中入睡,亦不太人道,對促進社區精神健康更無幫助。筆者在巴黎遊學時,寄宿家庭經營麵包店,有數位獨居長者每天都來買一條新鮮的法棍,再聊上兩句,風雨無阻,食物是其次,筆者估計老人家根本吃不完,剩下的可能餵寵物,但這種微妙的鄰舍互助模式,相當於側面確定了老人家安好,如果當天沒出現,店主就會「心掛掛」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三、優化公共屋邨停車場 吸引外來顧客
筆者停車的廣源A停車場,就在廣源街市下,不但車位非常狹窄,小型車款都難以入車,中間車道及每層轉彎位亦非常窄,每次轉彎要試數次才能成功。最令人費解的是,停車入口處本來已經頗窄小,進入後須立即左轉,才能順利進入同樣狹窄的中間車道,但卻不合常理地在入口處左邊,有一條非常長的水泥矮防撞欄,上面並未放置較長的雪糕筒或者彈力防撞柱提醒駕駛者,筆者就在這裏剮蹭了車子的「裙邊」。下車細看水泥矮防撞欄,發現上面滿布磨損痕跡,料不少車子曾「中招」,事後筆者在網上搜尋,發現這個「難泊車又難轉彎」的停車場被冠以「地獄場」之名,網民亦留言稱愛車曾在入口處磨花。
並不靠近港鐵站或交通樞紐的公共屋邨,若要吸引外來顧客,首要就是優化停車場,盡量改善幾十年前的設計缺陷。諸如改劃車位或改善轉彎位,較難實現;但入口處的水泥矮防撞欄,原是為了保護電單車的車位而設,但現在不再容電單車停泊,防撞欄卻還在,亦沒加添警示標誌,令其成為駕駛人士的「噩夢」,足見管理配套服務欠周詳。
總括而言,民以食為天,公共屋邨街市關乎基層市民的基本生活質素,很多屋邨受地理位置所限,屋邨街市是附近唯一的買餸選擇。無論是房署街市,還是承包商營運的街市,當局都能透過優化法例,鼓勵更靈活營商模式,從而增加居民的飲食購物選擇。此舉不僅能提升普羅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及獲得感,亦能鼓勵更多經濟活動,增加稅收,填補庫房空虛。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