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本港的士服務質素價高質次向為乘客詬病,雖屢遭投訴並屢被懲處,惟害群之馬一現再現,正正因為如此顯而易見的原因,因應網絡時代潮流出現的網約車、包括未經批准營運的所謂白牌車應運而生,結果是合法的士與白牌車之爭,再度成為社會茶餘飯後話題。
或許確實影響到切身利益不得已而為之,的士業界今次再度發起罷駛抗議行動,甚至揚言罷駛至少五日,其初衷當然是迫使政府嚴厲執法打擊白牌車,保障自己的利益。無論初衷如何,結局如何,在現今講究和諧發展的新形勢下,採取激烈的行動,極易造成主題被騎劫、方向跑偏的社會後患,不僅不利於自身利益,對化解困局也是於事無補,更加有損有需要的市民利益,因此,在特首批評「不得民心」翌日,業界悻悻然煞停罷駛兼道歉收場。
罷駛行動在政府堅決兼且甚具誠意的姿態感召下,最終和平收場,有網民揶揄的士業又輸一仗。不過業界內部私底下評估居然認為是贏了關注,喚起社會再次討論和迫使政府盡快交代規管網約車和打擊白牌車,雖然罷駛確實不得人心,有市民甚至揶揄為何不一直罷駛下去,這樣便可以有充足理由搭乘網約車,甚或能夠加快放寬網約車規管的步伐。
其實,去年提出研究網約車方案後,當局已預見到或許死結難解。網絡新經濟是大勢所趨,若嚴加規限,長遠而言不利社會發展,若大幅放寬,過往高價投得車牌的利益集團勢必做反,所以當局慎之又慎,不想輕舉妄動刺激任何一方,只能步步小心,首先敦促現有的士積極加入網約平台,其次是有限度放寬網約平台。但問題隨之而來,白牌車乘勢而起。白牌車並非因為網約車而出現,在網約車之前本港其實就已經存在白牌車問題,只是未成氣候,星星點點,並未大面積衝擊業界利益,業界也不以為意。昨日的交諮會會議上,運輸署署長李頌恩臨走時更主動與罷駛「吹雞人」黃羽庭握手,與前年的士業拍枱轟當局不作為的氣氛大相徑庭。不過,有心水清的業界乃至外界都心知肚明「氹住先」,死結絕非一兩次會面就能破局。
社會聲音當然是一面倒支持網約車,其核心問題就是的士業界的服務質素每況愈下,一方面就業人員青黃不接普遍高齡,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競爭下的服務態度惡劣,甚至不排除個別「黃絲」的仇視心態作祟。有來自內地的乘客早前投訴,因急事匆忙來港,原以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大都會,電子支付理應十分普遍,就未事先兌換好港幣,落車時主動提議一比一人民幣支付,該姓黃司機居然聲稱不識人仔,拒絕接受,更無法提供任何電子支付工具,乘客無奈只好建議司機駛至有櫃員機或兌換點的地方,才算化解困惑。有網民更笑言支持的士業界長期罷駛,直言3月5日是「網約車體驗日」。當然,有的士司機質疑政府「拖字訣」處理網約車規管,令業界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出此下策。
政府提出就規管網約車研究一年,檢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整體供求,預計在今年中訂定規管的立法建議。焦點是會否增發目前只有1,500張的出租車牌照,這會直接影響的士業營運空間,當局亦未放風會將重點放在規管平台。令外界倍感奇怪的是,香港是自由經濟體系,的士車牌數量理應靠市場調節,何以要業界與政府協商,因為從業界的角度,牌照越少競爭越少,越容易賺錢。站在市民的角度,叫車方便,價錢合理,服務態度親和,就應該朝這方向發展。
香港的士罷駛折射出行業數十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從牌照壟斷、技術衝擊到監管滯後,香港的士行業正面臨系統性危機,核心實質就是牌照制度與資本壟斷。早於上世紀70年代確立的士牌照制度,政府以「控制交通流量」為由凍結的士牌照發放,形成事實上的壟斷格局。牌照價格在資本炒作下從1980年代的10萬港元飆升至2015年的720萬港元峰值,催生出以牌照持有者為核心的食利階層,司機需支付每日400-600港元的「車租」,相當於將70%以上收入用於租車,導致的士司機工作強度與收入嚴重失衡。而既得利益集團通過司法訴訟阻撓網約車合法化,2018年Uber司機被裁定非法載客取酬案即為例證。
另一方面,Uber、HKTaxi等平台以更透明的計價、更優質的服務吸引乘客,目前網約車已佔據約30%市場份額。結果是傳統車行聯合抬高車租,司機為彌補收入被迫延長工時,形成惡性循環。而消費者在價格、服務上缺乏選擇權,的士行業形象跌至谷底。客觀上講,近90%的租車從業者,既承受高額車租壓力,又面臨網約車搶單衝擊,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受到利益集團與市場的雙重壓迫。所以說罷駛雖然不得人心,但確實有苦衷。
政府迫於現實,需在維持社會穩定、促進市場競爭、增加財政收入(每年牌照費收入約6億港元)間達致平衡,近年提出「的士車隊制」試點,其實就是試圖引入企業化管理,但進展緩慢,說得白一點,就是受制於固化利益藩籬。
為此,當局應參考新加坡模式,按車輛成本與合理利潤制定租金管制標準,打破車行價格壟斷同盟;升級車載智能終端,通過GPS監控拒載、繞路等違規操作,建立司機信用評級體系;向司機發放燃油補貼或臨時津貼,緩解運營壓力。當然,這都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必須打破壟斷,全面放開網約車,發揮市場調節機制,以達致供求平衡。為此,須分階段收購老舊牌照,逐步降低牌照市場流通量。
香港的士危機本質是制度僵化與資本壟斷的產物,能否勇於創新敢於破局,也實實在在考驗着管治者的智慧。若果能夠提出一攬子解決辦法,在財赤的客觀形勢下,分階段補貼或折價回購的士牌,構建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新型出行生態,或將成為的士競爭市場化的可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