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特區政府即將面臨近千億財政赤字,各方正為《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積極獻策,筆者亦曾提出多項開源節流建議。儘管控制支出與增加收入至關重要,但香港同時需應對零售業持續低迷的困境。根據最新公布零售業銷貨額數字計算,2024年11月主要零售類別銷貨值與去年同期相比,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跌5.4%,跌幅雖收窄但仍顯疲軟,百貨公司貨品下滑12.3%,電器及耐用消費品更暴跌18%。為提振本地零售、餐飲及娛樂業,重推消費券刺激市民留港消費,或許是值得探討的選項之一。
疫後消費北移與澳門經驗借鑒
香港與澳門同樣面臨疫後消費模式轉變的挑戰。隨着「港車北上」政策放寬,市民北上消費已成趨勢。回顧2021年推出的消費券計劃,當時向合資格市民分期發放共5,000元電子消費券,不僅刺激消費意慾、加速經濟復甦,更推動電子支付普及。首輪計劃耗資360億元惠及720萬人,次輪則增至660億元覆蓋660萬人。然而,面對當前財赤壓力,如此大規模派發顯然並非長久之計。
此時或可參考澳門的創新模式:當地政府聯手商會推出「消費抽獎計劃」,市民單筆消費滿50澳門元即可抽獎獲取電子優惠券,但須於周末消費滿優惠面值3倍方可抵扣(例如抽中100元券需消費300元)。據統計,首四周派發6,500萬澳門元優惠中,核銷率達79%,帶動消費逾2.7億澳門元,拉動率達5.3倍。此機制既控制財政負擔,又有效引導消費流向。
精準施策:消費券的雙重效益
若香港仿效抽獎形式發放消費券,政府可「睇餸食飯」設定5,000萬至1億元預算,既能鼓勵市民改變消費習慣、支持社區中小商戶,亦可通過商戶收入增長帶動稅收,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可將消費券與政策宣傳結合,例如以國家安全知識競賽或傳統文化活動(如書法比賽)作為發放管道,既提升市民參與意願,亦強化社會價值觀,達至雙贏。
量入為出下的平衡之道
必須強調的是,香港與澳門財政儲備懸殊:澳門2024年9月財政儲備達6,170億澳門元,較2019年增加435億;反觀香港正承受千億財赤壓力。因此,特區政府須嚴守量入為出原則,在開源節流與刺激消費間取得平衡。消費券計劃若以精準設計、有限規模推行,或可成為紓緩經濟困境的過渡方案,但長遠仍需結構性改革重振經濟活力。
精準施策與長遠規劃並行,開創香港經濟新局
面對近千億財政赤字與零售業持續低迷的雙重挑戰,香港特區政府需在開源節流與刺激經濟之間尋求平衡。消費券計劃作為短期提振經濟的手段,若能借鑒澳門的創新模式,以抽獎形式精準發放,既可控制財政負擔,又能有效引導市民留港消費,支持本地中小商戶。同時,將消費券與政策宣傳結合,更能提升社會參與度與價值觀認同,達致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
然而,消費券僅為過渡性措施,長遠而言,香港需推動結構性改革,例如產業多元化、創新科技發展及區域經濟合作,以應對疫後消費模式轉變與全球化競爭的挑戰。特區政府須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結合短中期政策與長遠規劃,方能穩步走出財赤困境,重拾經濟活力,為香港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新界西)總工會副理事長、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