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何建宗:創新思維 早日成立第三所醫學院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何建宗,2月24日在大公報《議事論事》專欄刊發文章《創新思維 早日成立第三所醫學院》,文章稱,香港的醫療資源短缺問題由來已久,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導致香港醫療體系的兩極分化狀態:公立醫院收費低廉,但人滿為患,輪候時間漫長;私立醫院服務優質,但收費高昂,普通市民難以負擔。

文章指出,在北都大學城的規劃中,醫療教育被視為重點領域之一。政府計劃在牛潭尾預留約9公頃土地,興建一所綜合醫教研醫院,並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此舉措被視為緩解香港醫療資源短缺的重要一步。

文章指出,醫學院最重要的首先是師資、然後才是校園和實驗室、最後才是教學醫院。只要有足夠國際頂尖的醫學院支持、聘請到最優秀的師資,教室可以使用現成,實驗室可以新建或改裝,而教學醫院完全可以跟現有醫院合作,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院。

文章強調,第三所醫學院的成立將為香港在醫療與教育領域迎來新的突破。這不僅關乎市民的健康福祉,更是香港提升國際競爭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

以下為評論文章詳細內容:

創新思維 早日成立第三所醫學院

何建宗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隨着院校遞交申請書的日子臨近,香港又掀起第三所醫學院的熱烈討論。香港醫療資源短缺,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可謂眾所周知。回首過去,香港大學醫學院於1887年成立,孫中山先生曾經就讀;接近一百年後的1981年,第二所醫學院──中文大學醫學院才正式成立,至今已經歷四十多個寒暑。究竟第三所醫學院還要等多久呢?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戰略據點,承載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其大學教育城已預留土地建設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雖然本地三所大學(科大、理大和浸大)已準備提交申請書,然而,位於牛潭尾的選址要2034年才貫通北環綫,醫學院的落成日子更遙遙無期。我認為,新的醫學院必須用新思維運作,以期盡快成立和收生,鞏固香港國際醫療樞紐的地位。

(一)醫療資源兩極分化,市民苦不堪言

香港的醫療資源短缺問題由來已久,醫生數量嚴重不足。根據香港醫管局的資料,香港每1000名居民僅有2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食物及衞生局(現已改組為醫務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為推算基準年)顯示,根據香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儘管政府近年來開放了若干所外地大學畢業並已註冊的香港居民回港執業,但條件嚴苛,要求他們在公立醫院工作五年,導致吸引力不足。根據香港醫學會資料顯示,2018年,每1000個公營醫院中的病人,只能獲配0.9位醫生負責;但私人執業醫生與病人的比例則是4.5:1000,差距懸殊!而全港專科醫生中,約有45%於公立醫院服務,負責照顧全港近9成住院病人,而其餘約55%的專科醫人屬私人執業,只服務全港1成病人。在過去十年間,上述專科醫生的數目都沒有明顯的增長,遠不足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這一問題將更加嚴峻。

醫生不足導致香港醫療體系的兩極分化狀態:公立醫院收費低廉,但人滿為患,輪候時間漫長;私立醫院服務優質,但收費高昂,普通市民難以負擔。據統計,香港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的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最長達120周,而私立醫院的收費則動輒數十萬港元,讓一般市民望而卻步,除非購買了醫療保險,否則根本無力承擔。這種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香港市民整體的醫療福祉。這種兩極分化的局面,使得許多市民在疾病面前陷入「等不起」和「付不起」的兩難境地。

(二)北部都會區:香港醫療與教育產業的新增長點

北部都會區面積廣闊,約佔香港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覆蓋元朗和北區,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將分為四大區域: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其中,創新科技地帶的核心區域──新田科技城,將與深圳科創園區協同發展,成為香港創科產業的重要基地。

在北都大學城的規劃中,醫療教育被視為重點領域之一。政府計劃在牛潭尾預留約9公頃土地,興建一所綜合醫教研醫院,並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這一舉措被視為緩解香港醫療資源短缺的重要一步。牛潭尾作為未來北環綫站點之一,與新田科技城緊密相連,並為其提供科研及專業技術人才支撐。然而,北環綫主線預計2034年才落成,如何能在第三所醫學院建設方面提速提效,對解決香港醫療資源不足,並鞏固香港醫療樞紐的角色十分重要。

(三)先籌備成立,再建教學醫院

擁有豐富醫院管理經驗的前醫管局主席胡定旭最近提出,第三所醫學院可以仿效當年中大醫學院的經驗,通過租賃場地、臨時使用其他醫院作為教學醫院等模式,特事特辦,盡快招收第一批醫學生。這是很有創意和遠見的建議!事實上,醫學院最重要的首先是師資、然後才是校園和實驗室、最後才是教學醫院。只要有足夠國際頂尖的醫學院支持、聘請到最優秀的師資,教室可以使用現成,實驗室可以新建或改裝,而教學醫院完全可以跟現有醫院合作,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院!雖然牛潭尾的規劃包含教學醫院和醫學院,但事實上,醫學院不用「等教學醫院成立」,憑着香港多年來優越的醫療和科研水平,先成立後建設的模式是值得考慮的。

在這個構思下,現有三家有興趣參與的大學當中,科研水平較高,國際聯繫較強和校園面積較大的大學將佔有一定優勢。如果現有校園有較大空間先修建簡單教室,並動員全校之力協助發展的話,第三所醫學院絕對有望不用等到2034年之後才成立。

總結而言,第三所醫學院的成立將為香港在醫療與教育領域迎來新的突破。這不僅關乎市民的健康福祉,更是香港提升國際競爭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培養更多的醫療人才,將有助於緩解香港醫生短缺的問題,提高醫療服務的品質和可及性。同時,這也將有助於打破醫學界的保護主義,促進醫療行業的競爭和發展,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服務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來源:大公報)

更多閱讀:

講真D|建第三間醫學院需有新思維新方法

科大獲英美醫學院支持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何建宗:創新思維 早日成立第三所醫學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