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創新解決廚餘問題 理大及嶺大推實驗計劃「變廢為寶」

理大「泥玩」團隊,採用創新方式解決香港廚餘問題。(校方供圖)

【點新聞報道】據2023年數據,廚餘佔本港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約三成,但回收率僅有5%,影響環境生態及浪費當中可再生的有機物質。為應對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設計學院研究助理教授Markus Wernli領導的社區研究及實驗計劃「泥玩」團隊,採用創新方式解決香港廚餘問題。

理大「泥玩」團隊成員包括理大學生、少數族裔婦女及本地食材工作室參與者。團隊改良日本的波卡西(Bokashi)家居堆肥法,積極連結社群合作,曾於八鄉大江埔建立實驗農田,透過嘗試生態友善農業實踐和社區參與來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此外,團隊開發「泥玩無國界」服務學習計劃,將生態友善農業理念實踐與創意社區參與結合,促進可持續土地管理並解決食物浪費的關鍵問題。該計劃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社群參與,推廣環保農業實踐,利用廚餘作為天然肥料。

「波卡西」屬於無氧堆肥技術,利用微生物讓廚餘在密封環境發酵,繼而轉化為有機肥料,改善土壤,過程不會傳出臭味,適合家居操作。透過簡單易行的堆肥製作方法,能夠有效地減少廚餘的碳足跡,同時增強了社區的合作精神,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嶺大Bi-Loop廚餘處理試驗「變廢為寶」。(校方供圖)

嶺大Bi-Loop廚餘處理試驗「變廢為寶」

擇善基金會資助海塑基金會,聯同學術夥伴嶺南大學(嶺大)科學教研組,以及策略合作夥伴基匯資本民坊,將於4月啟動一項創新的廚餘處理計劃「Bi-Loop自然為本廚餘再生試驗計劃」,旨在收集北區及屯門兩區、合共四個商場的餐前廚餘至專門的處理設施,並餵飼有「廚餘清道夫」之稱的黑水虻幼蟲。

計劃中,幼蟲將會進一步被製成魚糧,供養魚類及促進植物生長。「再生」的食用魚和有機蔬果將會捐贈予慈善組織,送贈基層。而有關廚餘處理設施及「魚菜共生系統」將會開放予學校和飲食業界供免費參觀。

試行計劃首階段為期6個月,將涵蓋粉嶺華明商場、華心商場和雍盛商場,以及屯門區愛定商場的食肆,預計每周能收集及處理20公斤餐前廚餘。第二階段為期10個月,每周餐前廚餘處理量將會提升至60公斤,預計每年可處理約3.1公噸餐前廚餘,以及生產最少500公斤魚農作物,回饋社區。

相關報道:

ESG大賽推介官|青年可從小事入手 實踐ESG理念

ESG視角下的可持續支教實踐—麗江ESG支教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創新解決廚餘問題 理大及嶺大推實驗計劃「變廢為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